为了安慰孩子,大多数家长会在孩子摔倒时拍打地板,在孩子碰到桌角时拍打桌角。尹建莉老师却在女儿碰到小板凳后,带着女儿给小板凳揉揉疼,她是在告诉女儿遇到事不要推卸责任,要善待别人,并培养女儿的同理心和同情心。
她认为一个给小板凳揉揉疼的孩子,对别人会有更多的理解和爱心,这些品质有助于她更好地与他人相处,更好地融入社会。
我觉得尹建莉老师的理念特别好,别的不说,给小板凳揉揉疼,至少也让孩子知道在遇到事情时不能一味地把责任推卸给别人,这是从小细节里培养孩子责任感的大智慧。
培养出包容,理解,善良,豁达的孩子是每位家长的期望,这需要父母在行动中给孩子做好表率,教育孩子很多时候说了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做了什么。
给小板凳揉揉疼并不难,难的是知行合一。在我看来,尹建莉老师提出的给小板凳揉揉疼不单单是一个育儿行为,更是一种教育理念,一种教育观,通过这种温情的教育,让孩子成长为一个更好的,更适应社会的人。
如果父母带着孩子给小板凳揉揉疼,却在孩子犯错时暴跳如雷,又如何让孩子理解给小板凳揉揉疼的用意呢?
这不禁让我想起很久以前在火车上遇到的一对母女,一路上母亲和女儿一起背古文背古诗,场面和谐又温馨。女孩大概四五岁,能背很多古诗,引来同车人的阵阵夸赞,在不绝于耳的惊叹声中,母亲抑制不住满目骄傲,她愈发对女儿亲昵又温柔。
后来小女孩睡觉起来不知为何直哭,这时母亲一反之前的温柔,大发雷霆,当众狠狠地扇女儿,那是夏天,女孩穿着裙子,巴掌打在女儿光腿上啪啪直响,女孩受不住哭着告饶,母亲却一副不解气的样子。那一刻她表现出来的凶狠与和女儿背古诗时的温柔判若两人。也许她也想把女儿培育为一位博学强识又温柔平和的人吧,可她这种前后不一的行为,估计是很难实现愿望的。
如果父母对待孩子时能始终保持像给小板凳揉揉疼般的温情与理性,又何须担心培养不出善良豁达,又有同理心的孩子呢?
尹建莉老师说:
在孩子幼小时,每一个生活细节都可能成为蕴含重大教育意义的事件,儿童教育中无小事,每一件小事都是大事,都可以发展为孩子的一个好习惯或坏毛病。
所以,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抓住生活中的每个小细节,始终做到知行合一至关重要。这也许很难,但只要父母从每个小细节着手,一点点改变,一点点进步,是可以做到的。
话说回来,再难也该迎难而上,因为教育孩子是作为父母的终身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