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感这个词我们经常听到,这是一个非常大众化的、普及的概念。我们都会觉得安全感很重要,但同时又不知道如何准确描述它,作者林紫老师讲到因为到现在心理学领域里对安全感也还没有一个完全统一的标准答案。
有一位我们非常熟悉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叫马斯洛,曾提出过经典的需求层次理论。其中他对安全感有过这样的描述:“我们每个人一生当中都会面对一些不确定的情况。内在有安全感的人,他觉得对自己现在和未来的状况是可以把握的,并且当他面对恐惧和焦虑的时候,他也有信心可以克服。所以在这样的状态下,有安全感的人不是已经消灭了恐惧,而是他可以大胆地说出自己的恐惧,来面对真实的自己。通常他呈现出来的状态也是温暖的、安定的、有力量的”。
记得自己很早之前在图书馆曾借阅过一本书,这本书的名字让我至今印象深刻,叫做《比恐惧更强烈的情感是勇气》。何尝不是这样,内在安全感富足的人会更有勇气去表达自己内心的恐惧,并不是选择隐藏和压抑它。
刚提到了内在安全感,相对的则有外部安全感。比如典型的外部安全感就会听到身边的人经常讲,“我相信房子能给我带来安全感,所以我一定要买个房子”,或者说“女人一定要多攒钱,因为钱能够给女人带来安全感”,这就是从物质角度所带来的外部安全感保障。
因为我们抓不住内在安全感,所以选择从外部给自己找的一些保障。就像《次第花开》里边讲:“有人一无所有,过着无忧的生活;有人在大别墅里,终身逃亡。”
我们要承认外部的物质保障是我们生而为人,在这个世界上能够生存下去的基础,自己也承认获取金钱财富很重要,但对自己而言绝对不是衡量人生是否具有安全感和幸福的唯一指标。因为金钱是结果,它是世界给我们打的一个欠条,贫穷与富有可能也只是一张纸的距离而已,如果我们把所有的安全感全部都放到外部,那外部环境的任何一点变化都有可能导致我们安全感的坍塌。
林紫老师这本书的核心就是讲怎么能够给孩子内在的安全感,而不是只给他留下一些遗产而已。书中写到一个概念,叫:“伪安全感”,这个非常有意思值得分享下。
比如很多人以为在外部拥有更多物质就更安全,或者当他们做了父母,觉得我要拼命加班、拼命努力,不断地提升我的职位,增加我的收入,我才能给孩子更好的安全感。最后会发现他们无论如何做,都不可能做到他们所认为的完美保障,实际结果南辕北辙,这就是“伪安全感”。
缺乏安全感的父母常有的人生假设,他们常说:“人必须有钱;人必须有用;人必须优秀;人必须强势;人必须完美;人在江湖,身不由己。”这类父母认为外部的这些条件是很重要的,而且是强迫性的、必需的。
实际上不是孩子与生俱来就缺乏安全感,本质是由于父母自身缺乏安全感带来的,因为孩子就是父母的复印件,所以想要孩子拥有内在安全感,作为父母必须先处理好自己的安全感。安全感强的父母都是能够接纳不确定性的,但是安全感弱的父母都是抗拒不确定性的。
如果要检查自己是否缺乏安全感,其中有一条就是看自己愿不愿意信任别人,以及被别人信任。这一条自己感触非常深,突然想起《素书》中有一句话印象特别深刻,就是:“自信不疑人,自疑不信人。”实际上缺乏安全感的人,其实他很渴望能够信任别人,但又总觉得所有人都是不可信的,所以他反而把所有能够靠近他和帮助他的人推得很远。
这个世界的本质本来就是不完美的,正是因为不完美,所以才有它独特美的地方,和我们每个人一样,就像林紫老师在书中讲到:“一个不完美的孩子才是一个正常的孩子。”
很多的‘必须’并非真的必须,很多的‘不安’其实只是源于父母内心的不安。父母要做的,是相信孩子的生命力、陪伴他们,而不是代替。在3岁前帮助孩子建立安全感,让他们拥有自己的力量去面对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