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社会生活中人与人的关系,人与人的交往,也就是社交是一项很重要的活动,但很多人却在交往中感受到了许多烦恼,或是他人的不尊重,或是他人的没有边界感,也或是他人的没有教养,也或根本就是两个人的一点误解而产生了隔膜,当误解产生的时候,如果没有即时化解,慢慢地就会形成一道沟壑,不能跨越。
我就是一个不擅于处理关系的人,所以总会有这样那的问题,从很多情商高的人那里就会学到一些东西,一个小小的动作可能就会改变人际关系。
比如,生活中的我们已经习惯性地拒绝别人递过来的东西,“不要,不要,不要……”已经是口头禅了,其实,有时候对方是真心地分享着手里的一点零食,一个地方特产的水果,拒绝了食物,可能也拒绝了一份情感的交融。不要随意接别人的东西,不要占别人的便宜,不要麻烦别人,这都是很好的品质,是我们从小就接受的教育,但在很多时候也要变通一样,可能就会更好一些。
记得有一次去老师家里,大家围着老师问这问那,老师也耐心地解答。当老师把茶水泡好,拿出一些小饼干和小点心,递给我们的时候,大家都是习惯性地拒绝,也说着不要让老师太麻烦了。老师就讲了一个情商高朋友的例子,当你递给他一块小点的心时候,也许他当时并不饿,但他会接过去,还说着:“我最爱吃这些小食品了,没想到,老师这里这么多好吃的呢!”一下子,就拉近了彼此的关系。
想想也真是这个样子,一个小小的态度的转变,就把推开关系变成了拉近关系。人与人交往,不在于物质的交换,更不是利益的得失,而是情感的交往。
交往是社会层面的,是向外的。与自己的交往是心灵层面的,是向内的。一个人也像一棵大树,既要深向大地,也要伸向天空,只有深埋自己,认识自己的心灵,与自己做朋友,才会真正地了解自己的需要,了解了自己也就了解了他人,因为人类本性的运作多多少少是相似的,差别在于程度。
能够认识到自己心的运作,也就明白别人内心的需要,给别人一份好心情,让人在交往中自在舒适一些,这不是特意讨好别人,而是一种谦卑,也是自我的消融。只有那些心中有他人的人,才会隐去了锋芒,让人感受到如沐春风的舒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