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常规漫谈之八十
今天先谈谈调控教案,把握教学资源。一节语文课, 师生正津律有味地品读课文。忽然,一只色彩斑斓的大蝴蝶不期而至,从窗户外飞了进来。同学们的注意力立即被吸引了。老师没办法,只好指挥几位同学拿课本来驱赶它。可这位不速之客没那么好说话,依然在教室里旁若无人,翩翩飞舞。怎么办?看到同学们看着蝴蝶那好奇、惊喜的样子,老师灵机一动,向:“你们想看看蝴蝶吗?”“想!”全班同学异口同声。老师说:“好!给你们10分钟时间看,可不能白看,要把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互相说一说,再用一段话写下来,行吗?”“行!”回答声整齐又响亮。于是,老师让同学将教室门窗关上了,课堂上立刻人声鼎沸,热闹非凡。大家都在兴致勃勃地边看边议论。十几分钟过去了,门窗打开了,蝴蝶也飞走了。同学们兴致盎然地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想都写了下来,连平时不爱动笔的几位同学也写得很投入。有位同学的文中还写到了梁山伯与祝英台化蝶的故事。
一只花蝴蝶将课堂扰乱了, 似乎没有完成教学任务。可这位老师能在突发事件发生时,及时调控,灵活地调整了教学内容,培养和爱护了学生的求知欲望,课常上涌动着好奇,涌动着探究,语言文字也成了快乐的音符。这正说明了教育资源无处不在,关键是我们教师要有一双善于发现和有效利用资源的眼睛。
接着谈谈转“误”为“悟”。一提起教育教学上的失误,许多教师不由得想起17世纪英国著名的教育家洛克在《教育漫话》中所说的话,教育上的错误比别的错误更不可轻犯。教育上的错误正和错配了药一样,第一次弄错了,决不会借第二次,第三次去补救,它们的影响是终身洗刷不掉的。我想尊敬的洛克先生要强调的是,教师对于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要小心谨慎、深思熟虑、精益求精:而不是说,教育教学上的一时一地的失误就是“一失足成千古恨”,它必然是一错不可教药,再怎么补救也是徒劳无功、无济于事的。
平心而论,在日常课堂教学生活中,我们再怎样精耕细作、精雕细刻,教育教学上的一些小节性的失误,也是在所难免的。是视而不见、充耳不闻还是知错勇改、见贤思齐呢?这就关涉到教师的教学勇气、涵养气度和教育境界。确实,优质的课堂生活就是源自于对细节的爬罗剔透,源自于对“小失小误”的刮垢磨光,谁学会了对教学小节性失误的推敲,谁就能深刻地体悟到教育教学的智慧与内在的欣怡。
有这样的一次课堂体验让我感触颇深,严丽仙老师写道:
在冬日午后,教室里满是阳光的味道。窗外玉兰花的叶子绿得闪亮。我正在和孩子们一起学习《宋庆龄和她的保姆》这篇文章,待孩子们理解课文内容后,我让孩子们谈谈自己读后的感受。停顿片刻,孩子们陆续举手。“宋庆龄对她的保姆非常信任,她为革命四处奔走,经常把整个家都扔给保姆。”“对,宋庆龄的卧室,除李姐外,任何人都不得进入,可见她对李姐的信任程度。”“宋庆龄对李姐非常敬重。如,吃饭时让李姐坐上座;为李姐设计墓地,并安排她进自家的陵园等。”“李姐对宋庆龄也很忠心,敌人想方设法引诱她,李姐决不出卖宋庆龄。”孩子们纷纷陈述自己的感受。“你们说得好极了,是的,宋庆龄能平等对待保姆,保姆对自己的主人也是忠心耿耿。”我兴高采烈地进行小结,准备进入下一步的教学。
“那是狗!”这时,我听到了一个不和谐的声音。原来是机灵鬼余永睿。我心中一怔:“孩子怎么会这样想呢?不行!”我盯着余永睿,愤然地说:“那课文里面有没有把李秀娥比作狗来写?”“没有!”众生大声答道。“知道为什么吗?”我稍微缓和了语气。“这是一种赤诚,不是那些走狗为了讨好主人百般谄媚。所以秀娥不是狗。” 一个孩子站起身来。“我对永睿同学的这种说法表示憤懑,希望永睿同学把课文再读一读。”“我.....”永睿欲言又止。“别再说了,你把秀娥看作一条狗是对秀娥的侮辱。宋庆龄作为国家的领导人都十分敬重她的保姆。”我余怒未消,粗暴地打断了永睿的话。这时,同学们也纷纷转向永睿,斜着眼,眄视着他。永睿满脸委屈。
下课后,我坐在讲台前休息,永睿的同桌慢慢地蹭过来,小心翼翼地对我说:“老师,你刚才误解了永睿,他正在座位上哭。”“哦,我怎么误解他,请你说说吧。”我觉得奇怪。“永睿认为,老师你说‘李秀娥对自己的主人忠心耿耿’,你不该这样说。如果秀娥称宋庆龄为主人,那秀娥就是狗了。因为只有狗才有主人,秀娥应该称宋庆龄为夫人,才能体现他们之间的平等与情谊。”
"My god,孩子说得很有道理!我怎么没想到呢?孩子心灵深处蕴藏的那份情,是多么细腻。孩子是伟大的,我应该向他们学习。‘教学相长’,古人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我想,我现在应该做的第一件事是向永睿道歉,请他原谅我,我“闭上”自己的耳朵, 没有耐心去听取这“不和谐”的声音。
第二节上课时,我当着全班同学的面儿,为永睿同学擦去眼泪,并郑重向他道歌,还称他为自己的老师。永睿同学破涕为笑。孩子们一片惊讶。接下去,我引导孩子们区别“夫人”与“主人”的不同。“秀娥称宋庆龄为夫人,可见她俩之间的感情挚深,亲密无间。正如书中所说的亲如姐妹。”“对,如果秀娥称宋庆龄为主人,这样,她俩之间等级就很鲜明,纯属主仆美系,感情也显得疏远。”……同学们越说越有理,通过“主人”与“夫人”相比较,孩子们读出和自己思想感情相通的人物形象,甚至读出触动自己心灵的一份情感、一段历史....
如果,这节课没有对这小节性的失误进行有效处理,那么,教师可能将要失去许多孩子信任与尊敬的心。一些似乎是微不足道的疏忽,就在慢不经心间吞噬了、影响了学生学习情绪和生活体验,一些也许在常人认为是可以忽略不计的疏漏,就可能在不知不觉间损伤了学生读书的乐趣与生命的幸福。我们要有一颗孩子的心,要用儿童的思维去思考儿童,尊重他们的生命姿态、思维特征、情感世界。只有这样,我们才会倾听学生思维的呼吸与情感的脉络,才会醒觉我们的“失误”。这样,就不会自作解人,以自己之心度学生之腹,习非为是或执迷不悟地将自以为“微不足道的错误”进行到底。
记住,请慎待每一个“小节性错误”,让我们在教育教学中转“误”为“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