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开始日更到现在之后,对于知识的了解深度有了一些感悟,但慢慢对于知识体系,知识应用有了更深的认识,但最近思考这一切其实都还不够,因为在将知识落实到日常工作中的过程中,仍然还是做的不好,原因还是知识还是停留在知的层面,就是对于作者的思考有了自己的理解,但也仅仅停留在自己的理解上了,既没有把这些知识完全的体系化,也没有将知识落实到实践的层面,思考一遍后发现自己的老毛病还是没有改掉,获取新知很容易让人获得快感和成就感,因为学习之后大脑就会分泌内啡肽,告诉自己我又学会这个,而将所知道的这些写出来,只是又一次强化了这个概念,当文章发出后又一次获得了满足,告诉自己我真的学会了。
但你真的学会了吗
思考一下会发现坐而论道容易,践行真理很难。
再次翻开《拆书》这本书,里面的观点和方法觉得还是有有收获,实用类书籍最重要的是通过知识关联已有认知,并调用之前的经验场景,然后转化为自己的实践计划。所以拆书的方法是,读书分为3步:
第一步I型卡片:用自己的话复述原文。一本书先自己读,然后读到一些地方的时候需要用自己的话语进行复述,转化为自己的理解,这是I型卡片。这里面的技巧是不要摘抄原文,一定是自己的语言,这样才能激活自己的认知区域,产生新的关联。
第二步A1卡片:调用已有经验。联想一下自己过去是怎么认知的,怎么思考的,这个要非常的详细,何时何地遇到了什么事情,什么人,遇到的困难是什么,你们怎么解决的,失败还是成功,而不是泛泛的谈感想,因为感悟是没用的,只有经验是有用的。另外和作者的这个观点有什么区别,作者的方法好在哪里,为什么会好,适用边界在哪里。这个可能会耗费较长的时间,但是这个是值得的。
第三步A2卡片:知识的实际应用。学习到这个知识之后,你的目标是什么(是否符合smart),你的落实计划是什么,计划要多久完成,要做哪些事情,应用的频度如何,具体的应用步骤是什么,做完是否能够缩小与目标的差距。
看完之后,很多人回想,看个书怎么还这么麻烦。但如果要想将知识应用起来,这个过程是不可忽视的。这个卡片计划我去年应用了大概一个月,后来放弃了,现在想主要问题有3个:
1.实践的速度跟不上学习的速度。我去年看了时间管理,写作以及战略规划,管理等书籍(想想今年也是),而这其中每个技能的实践周期都会很长,但由于你读书读的太快,而落实实践这些方法肯定都跟不上。结果就是每天写了反思和计划,但是根本没法去实践,一个月后自己都觉得不好意思,就不再坚持。
2.反馈周期过长,没有形成正向反馈。一本书看完可能只要几天,但真正要将知识改为自己的习惯,可能要数月甚至数年才会有效果,而且中间还少不了走弯路摸索的过程,这个过程如果没有形成正向反馈,很难坚持下来。一个大佬曾经说一本经典的好书要看两年,因为要不断练习其中的方法,看的快了没有用。
3.量变引发质变,难坚持到临界点。很多方法只有积累足够多的反馈,才会开始自己有感觉。如果频度太低,达不到临界点的量,很难开始有收益,而就是因为没有收益,自己还是会回到老的方法上去。到目前写文章写了100篇才开始有一点点感觉,而且这些文章还不是自己反复打磨的。
现在想想还是要回归到自己的长期计划和短期计划上来,每个人在改变时都是一腔热情,但又太渴望急切的改变,希望3个月或者半年能够速成,所以同时去做什么事情,但欲速则不达,历史经验告诉我们,一次做很多改变,最终是什么都改变不了,因为学习一项新的能力,前期是非常难的,需要耗费大量的意志力,而意志力是一个消耗品,如果没有形成习惯,最终都无法持久。而形成习惯的关键就是获得正向奖励。一次性做太多改变,一般都很难坚持下来。
所以计划还是要立足长远,10年计划,每三个月改变一个习惯,慢慢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