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了解了复杂系统的内在结构之后,我发现人的思想也具有复杂系统相同的特性,最终其思想呈现的结果是多种因素的集合,表现出特定的指向性。
先来定义思想:
思想可以说是自我的总和。
这是一句看似非常糟糕的定义,因为自我也是个异常复杂的变量。
但是我想,此刻思考的我不就是一个自我吗?此刻看的你也在用自我的眼光来判别。
自我在每个人身上呈现出不一样的样子,而且随时都在流动渐变着。就像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所说的:
人不可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
这一条河流便是可以称之为自我,而河流是因为千万条细水涓流汇聚而成。而这些细水涓流便是输入自我的信息。
信息是感官知觉和神经判断加工后的产物。
信息具有可传递性,并且可以多次加工。
信息具有矢量性,同一条信息可以有两个判断结果,互为相反,但结果不一定为真。
从信息——自我——思想的一系列过渡,熵逐渐降低。信息的熵最高,也就是不稳定性最大。当一定的信息量集合成自我时,自我呈现出不同的认知状态,自我随着信息的流变也在不断改变,就像一条河流的湍急深浅你无法知晓。
最后回到那句:思想是自我的总和。
因着我们在不同时刻的自我不一样,我们不能确认自我何时为真。所以我们学会了观察不同时期的自我,去进行筛选总结,最后结出了自己的思想。
思想是所有河流的汇聚,像是一片幽蓝的海,在波涛汹涌的下面是永恒的宁静。
而思想也是一种信息,是一种高度加工后的信息,并且思想这种信息一旦凝聚了一定人数,获得大多数的共鸣,那么这种思想便是被赋予了价值。
而价值这种观念也是人们由以物换物,不断发展建立起来的,也高度加工后的信息,也是一种思想。
正是因为思想也是信息,具有上述信息的三种特性,说明思想进行正反馈,不断改进着信息的筛选和输入,我们才可以不断的向着越来越复杂的系统演化,才能不被淘汰。
在如今信息大爆炸的时代,各种信息纷杂变幻,人们可以一直选择让感官愉悦的那部分,也可以一直选择痛苦敏感的一部分。但是若结不出自我的思想,我觉得我们更像是信息里飘荡着的亡灵。
在米兰.昆德拉《不可承受的生命之轻》当中有这么一段话:
负担越重,我们的生命越贴近大地,它就越真实存在。相反,当负担完全缺失,人就会变得比空气还轻,就会飘起来,就会远离大地和地上的生命,人也就是一个半真的存在,其运动也会变得自由而没有意义。那么到底是选择什么?是重还是轻?
正如我所选择的那样,我希望自己那份思想的果实是沉甸甸的,不是如同虚无主义,享乐主义等这些思想的过于轻巧。
而这就是我想要表达的思想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