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头有一篇林语堂先生之女林如斯做的序,写道她父亲曾说:“若为女儿身,必做木兰也!”
那么木兰究竟什么样子呢?
幼年的木兰曾对曼娘说她不喜欢男孩子,最好自己可以是男孩子。她说:“我愿当一个男孩子。一切的便宜他们都占了,他们可以出门会客,他们可以赶考做官,可以骑马,坐蓝绒的轿。他们能遍游天下名山大川,能看天下各式各样的书。就像我哥哥体仁,我妈什么都许他做,他还能管我和妹妹。他常常说‘你们女孩子’,我一听这话就气。”
木兰的名字本取之于木兰从军的故事,所以木兰有着一股不同于那个时代少女的气质,聪慧之中带着英气,全无小女子之气。
一个人的性格气质跟家庭的教育有着必不可分的联系,木兰的大气与聪慧,得益于她那位尊崇道家思想的父亲姚思安。父亲曾经教导她:“心浮气躁对心神有害,正直自持,则外邪不能侵。”
开篇姚家为躲避战争离开北京,木兰对家里的古玩玉器十分不舍,父亲告诉她已经埋藏好不用担心,但是木兰仍然放心不下,姚思安告诉木兰:物各有主,这个世界上,没有人能永远占有一件物品,玉器永远是玉器,铜器永远是铜器。木兰也就此明白:福气不是自外而来的,而是自内而生的。一个人若享有真正的福气,或是人世间各式各样的福气,必须有享福的德行,才能持盈保泰。在有福的人面前,一缸清水会变成洁白的银子;在不该享福的人面前,一缸银子也会变成一缸清水。
父亲的道家思想也深深影响着木兰,不计较得失,更在意精神的富足,洒脱自然。
书中巴固对木兰和莫愁的评价是:木兰的活泼入一条小溪,莫愁的安静如一池秋水,木兰入烈酒,莫愁似果露。木兰动人如秋天的林木,莫愁的爽快如夏日的清晨。木兰的心灵常翱翔于云表,莫愁的心灵静穆坚强如春日的大地。而我觉得木兰更像大海,包容万物,境界开阔,没有旧式女子的狭隘与胆怯,无怪乎她的丈夫荪亚称呼她为“妙想家”,因为她的想法总是那么令人惊奇。书中有一节,木兰想为丈夫纳妾,理由竟然是为人妻者没有妾,就如同花瓶里的花儿虽好,却没有绿叶扶持一样,这样的想法作者也说了,规则教条根本无法解释木兰的一言一行。
记得初中时好多人爱看《京华烟云》电视剧,看罢原著,才发现人物刻画的大相径庭。书中也有荪亚遇见曹丽华差点出轨这一桥段,在木兰知道荪亚对曹丽华有非分之想时,私下约曹丽华见面,曹丽华并非电视剧中刻画般耍泼无赖,而是一个很文雅的女学生,见到木兰后,自觉退出。而木兰写给曹丽华的信,令我印象十分深刻。
丽华小姐:
日前相见,幸何如之!快何如之!承蒙不弃,赐予接谈,谦和坦率,相知恨晚。兰未嫁时,家中情况,既承知晓,拙夫又已相识,故将区区下怀为女士一详陈之。
兰家虽富,素抱新奇不羁之思。常欲摆脱朱门之生活,度渔樵之岁月,荆钗布裙,相夫教子。但翁姑年老,不克南行,客岁始得离平来杭,度安闲之生活,得偿夙愿。躬亲缝爂,深居简出。日前相会,女士所见之木兰,固非我今日之庐山真面也。若谓余系一村妇,或余正求为一村妇,此言亦非全然子虚。但事与愿违,非所逆睹,竟有如是者耶?
夫妇间之关系,殊不可以与外人言。然可得而言者,拙夫之行径,多少系木兰之过。余亦曾见为夫者舍弃其妻,其妻之贤,多有非余所及者,故拙夫之者舍弃其妻,其妻之贤,多有非余所及者,故拙夫之所为,非不可解。余曾见现代女子,甚多与有妇之夫相恋,我对彼等,亦能了解。余知热情为何物,亦曾为热情所苦。女士与拙夫相识,原不知其为有妇之夫,非女士之过也。
女士较余年幼,我有数言,敬祈垂听。若未深陷情网,应挥利剑,以断情丝。时代改易,本分与义务已为爱情一词取而代之。夫妇之能白头偕老者已不多见。但我曾读诗书,囿于旧习,旧日之愿望,仍然眷恋。我尚有一子一女,余纵不为身谋,亦不得不为子女之家庭与前途着想也。
女士若已深陷情网,敬祈以轻松视之,万勿操切行事。在此情形之下,牺牲适应,必不可免。愿与女士商谈之。星期日于原时原地一见,不知可惠允否?望秘而不宣为感。
姚木兰拜启
这封信不得不说木兰的聪明与大气,没有威胁,唯有真诚,令人尊敬。而之后询问曹丽华是否愿意做妾时,更是斩断了最后的情丝。
本以为立夫与木兰才是完美的一对,立夫和木兰心意相通,有一种同道之人惺惺相惜之感,他们之间也暗生情愫,却从未逾越,也许这才是最好的安排。人与人之前的情感本就复杂多样,未必爱情才是最好的归宿。
木兰也是我喜欢的女性形象,最喜欢她的开阔与明朗。
世界之大,万万不可成为狭隘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