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实,如是
听海英老师讲“自信心”课程第四课的践行辅导课。
海英老师在这节课中至始至终都围绕一个关键词“真实”展开讲解。“肯定,离不开真实,现在有3分就是3分,我不抬高到5分、6分、8分,让你好受。”“肯定来自于对真实状态的反馈,你考了75分,你希望考到80分,所以你感觉到考得不好。我接纳你考得不好。”“允许自己在践行中不够娴熟,遇到问题无法亮剑,接受自己只运用3分、4分、5分的状态。”......老师在讲解的过程里,结合真实的案例分析,听来让人对“真实”这个概念有了比较透彻的理解。“真实才有力量。”“坦诚只有在面对真实的状态下才能发生。”“用真实的状态面对事情,跟人交流和沟通。”听着这些阐述“真实”魅力的语句,我知道在这方面,我是需要坚持修习的,因为很多时候,我在“真实”面前,有犹豫,有顾虑,也有退缩。当我能够当下觉察这份犹豫、顾虑或退缩的时候,“真实”一面呈现的概率就增加了。
想起综合课让同学们各自做小报。一节课,三选一的主题,自主找资源,完成一份A4大小的小报。一开始,很多同学觉得为难,担心自己做不好,犯愁,皱眉头。看着一个个同学埋头干起来,大家都动手行动了。没过多久,好几个同学设计好了报头,一个个像模像样地写起美术字,多为彩色的勾边空心字。在内容的选择上,多数同学直接从课本上挑选了一些,插图也作了参考。少数几个同学的插图和文字内容是根据自己的经验设计的,我称之为“有创意”。慢慢地,教室里,转后面说小话、朝旁边探情况的举动不见了,大家都忙着自己赶工,没有时间顾及他人了。下课时,完成的同学把作业交到讲台上。“嗯,这六个美术字大小匀称,看起来美观,我喜欢粉红字勾上黑色的边,看起来特别醒目。”我如实表达自己看到的,小姑娘笑了笑,迈着轻松的步子走开了。“这里空白多了点,可以再填点什么呢?”小男孩拿回去修改了,不一会儿,他添加了一个小图案。“嗯,看起来舒服一些了。”我说。“老师,我觉得这几个大字写成黑色跟主题相配,所以没用彩色的。”“老师,我没带水彩笔,也不想借,就做成铅笔色的了。”......无疑,这些都是孩子们的如实呈现。我在课前布置的就是“利用好自己的资源和时间,尽自己的努力做一张小报。”当我们放下标准、放下要求、放下期待,只是陪着孩子去经历一些事情、相遇一些人、得到一些体验,如实、如是的状态比较容易呈现。可是,放下,对于家长和老师都是困难的。慢慢修炼吧。
相对于成人,孩子呈现“如实,如是”的状态,会多一些,特别是年幼的孩童。
对于打卡写作这件事,我发觉自己已经有好多天要磨蹭到十点多才开始动,以至于“十点半开始洗涮”的规矩常常没有遵守好。很多次,我都会感觉没东西可写,不想写,也会担心自己坚持不下去了。对于这件事情上的自信心,我衡量了一下,打4分。但是,我还有一份觉察,当我意识到再不写就真的来不及打卡了,就会马上开电脑,打开文档,敲下主题,敲下一段一段文字,写到结尾,总是出乎意料地写得字数多,由此看来,对于这件事情我还是不舍得放弃的。哦,当我静下来,看看这件事情上自己的真实状态,发觉当我没有要求自己做到“主题新一点”“立意深一些”“语言文字耐读一些”之类,只是感觉要写,写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记录日子里的真实发生,这件事情做起来就轻松多了。此刻,我有点清晰了,当我只要有点时间就可以坐下来记录,无需思虑,无需考量,我的文字中“如实,如是”的成分便增加了。
“不违背自己的本心,叫做‘真实’”“任何发生在我身边的事情,都是对我成长的邀请。”好好坚持修为。感恩遇见“幸福双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