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苏格拉底说,世界上最快乐的事情,莫过于为了梦想而奋斗。每一个为了实现梦想的努力,永远在远方。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多少游子怀揣梦想,或朝着梦想的方向,在斗转星移、纷繁复杂的世界,沿着时间脚步一点一滴向前方,去追寻人生中最精彩的时光。到了春节,这是一年最好的日子,我们都可以停下来享受一下“家人闲坐,灯火可亲”。
年关将至,收拾好自己的行李,带上所有的收获与成绩、高兴与疲惫,迎来了最后一个月---腊月。古时候,腊月也称为蜡月,腊与蜡都是指祭祀活动,故腊月也被称作“祭祀之月”。腊月又是年岁之终,有新旧交替之意。此时虽然正值寒冬,属农闲歇冬之时,但一进入腊月,人们的生活节奏明显加快,这是因为春节临近。
春节是中国人一年中最盛大的节日,这个时候全国各地市面骤然繁荣,车水马龙,各类集市货物齐备,琳琅满目,人流与生意变得十分火爆。货物价格也持续上涨,俗称“腊月市”,自古有“腊月水土贵三分”的谚语。所以,腊月又是农历春节的前奏曲。
据说,腊月初一、十五是四大天王太子,下降人间巡视的日子,观察人间的善恶,于是渐渐民间有了初一、十五礼敬诸佛菩萨的传统。而在香期吃斋、念佛、供灯、行善的习俗,提醒众人,在时光往复的日子里,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增长善业培植福报。这些朴实的愿望,饱含着人们对美好的希冀,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腊月,为一年的最后一个月份,时光开始归结,浓缩一年的喜怒哀乐、收获与成绩。在过去的一年里,很多事物无可奈何地褪去,渐至于销声匿迹。
腊月,更归结一个词:故乡。千万人便有千万个不同的故乡,但故乡,总能找到回忆的诸多共有名词。一经触及,那些各色各样的故乡,便不约而同地呈现出温暖模样。或许那年那月那日的炊烟,便是这般的存在。尽管现在越来越多的孩子们,他们从不曾见过它。
如今,在我的脑海里,最忆故乡腊月里的烟囱。它们简简单单地立在屋顶,所在的方位便是灶台的朝向。一日三餐,袅袅炊烟,年年岁岁,朝日复朝日。无论风吹日晒雨淋,或是霜寒雪冻天,所有的人间烟火气里,总有一缕一缕的炊烟从中升起。而每家每户的一天,便从烟囱里升起炊烟那刻开始。
而新的一年,更是如此。每一根烟囱的下面,全家笑意盈盈,那是幸福的时光。回忆里的故乡,常常是夜色还未完全地退场,晓月在天边构造朦胧的意境美。院落梧桐树下有清凉的风,灶膛里的火色明明灭灭,有讲不完的故事会。孩子的一天在未洗漱便睡意席卷中结束,而大人的疲乏消散在温热的洗脚水里。
在天色未亮的清晨,鸡窝里的公鸡就开始鸣唱。大人们便起床,推开了厨房老旧的木门。点亮灶膛,升起浓白色、不太纯澈的炊烟,往往是从一锅热水开始,待小孩子醒来,温热的洗脸水温度正正好,简简单单的早饭,也是实打实的白米饭和稀饭,搭配咸鸭蛋、豆腐干、豆腐乳和一碗咸菜。手捧家中为数不多的小碗,清早最后一缕炊烟还未散去。灶膛里正在温热最后一锅热水,用来洗涮锅碗瓢盆。
腊月的炊烟,意味的年味更近了。更寻常的时节,冬季的灶膛,是孩子最喜欢的地方。整个冬季,灶膛都是温温热热的,还会藏着孩子们馋嘴的甜食。最常见的还是烤红薯、烤土豆……,柴火烤出来红薯气味芳香、软糯香甜,外面吃不到的那种味道,比糖果更令人欢喜。
小时候,我们总以为那些虚无的炊烟,会永远存在于屋顶,飘逝在漫无边际的天际线,每天都能给我们带来踏实、温暖。那四散在云际里的炊烟,串联起一个个寻常普通的日子,可不知道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它们就消失不见了。
而如今,我们也习惯没有它的存在。然后日子开始变得聚少散多、匆匆忙忙,那些太过匆忙,便有太过散漫。现在的自己的好像变得散漫许多,早饭经常轻易便被忽略,午饭提前到十一点,却也是外卖居多。至于晚餐,不是节食便是顺延成夜宵,总是把夜晚的时光多数在觥筹交错中昏昏噩噩,把有规律变得无规律而又毫无知觉。
那些炊烟存在的那些年代里,一日三餐都被妥善地安排好,无论怎样的农忙时节,小孩子的一日三餐粗茶淡饭,从未被落下不曾被遗忘,哪怕很多时候,饭桌上也只有一个咸菜豆腐的素菜相伴。想当初,那炊烟像是一条斩不断的线,连着我们与家的距离,这头是你,那头是故乡。或许在朦朦胧胧之中看不真切,但循着它的踪迹,便能找到回忆中温暖的故乡。
如今,我们都各自四散在天涯,只能在梦里等待那一缕炊烟的升起,能带我们回到那久违的故乡。腊月末,我们收拾行囊,准备回家,希望回到旧时那人都在的故园里,睹物思人,再听那轻轻摇摇地唱念,吃着火膛里的烤红薯,回味一个古老又平常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