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德所言:"让我们震撼与敬畏的,只有头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
看了很多关于伊隆·马斯克的报道,印象最深的是他年少时如何逃出南非的故事,这段经历在他的一本传记里有详细的记录。
马斯克出生在南非比勒陀利亚,但是他一点也不喜欢这个国家,原因是:当时的南非太乱了。
2013年时他曾经做过一次鼻子矫形手术,就是因为小时候他在学校里被别的孩子殴打留下的旧伤。当时他的父亲在Facebook上这样描述七八十年代的南非:
“即使是白人之间也没有人讲规则。两个人把你按住,另一个人抡起木棍对着你的脸一通猛砸,这样的事情太常见了。在酒吧里礼貌性地看别人一眼,可能就会让你被揍得要在重症监护病房里住上三天。如果你的眼光里稍微露出那么一点不服,那就不是住三天,而是三个月了。”
少年马斯克是班级里最小最聪明的学生,他狂热地读书,自学编程,12岁就用BASIC语言写出了一个电子游戏卖了500美元——但也正因为这样,让他成为了学校里的小流氓们欺负的对象。有一次他甚至被踢下楼梯,昏迷了两天。
马斯克深深地知道,如果留在南非他将一事无成,如果要做出点什么事,就必须要离开南非——他的梦想之地是美国,是硅谷,虽然那时他对硅谷根本一无所知,只知道那是一个神奇之地。
1988年,马斯克即将年满18岁,面临服兵役,他意识到这可能是自己逃出南非最后的机会。
他设计了一条先去加拿大再去美国的曲线路径,因为他的母亲是在加拿大出生的,按照法律可以申请加拿大国籍,也可以帮子女申请加拿大国籍,而从加拿大再去美国相对来说要容易一些。
于是他取得母亲的同意,给母亲和自己填了申请表格。几个月以后,他拿到加拿大护照,马上头也不回地跳上了飞机,彻底告别了这个只给他留下痛苦回忆的国家。
他原本的计划是去投奔一个住在蒙特利尔的舅老爷,但下了飞机才知道,这个舅老爷早就已经移居到美国明尼苏达了。
于是,他又花100美元买了一张可以在加拿大境内随意搭车的长途汽车通票,开始挨个去寻找散居在加拿大各地的远房亲戚。
在坐了3000公里的长途汽车、辗转了很多城市之后,他终于在一个只有1500人口的小镇找到了一个远房表弟,在他家临时安顿了下来。那之后的一年,他打各种零工,从种菜、伐木到清洗锅炉。
第二年,他进入加拿大皇后大学读书。又过了两年,他申请到美国常青藤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的奖学金,转学到了宾大——从此,他的人生才开始真正地走上正轨。
2002年,在他到美国的第十年,他终于拿到美国身份,正式宣誓入籍成为一名美国公民。
这个故事最大的价值在于显示了,当一个人拥有足够强大的意愿和决心,他就一定能够发挥想象力,找到办法去改变自己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