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1,建党伟业,前因后果,海内海外,人物繁多,事件复杂,波澜壮阔,实在难拍。
然而,编导却巧妙地选取李达伉俪作为故事主线,串联起所有奔赴上海参加一大会议的主要人物及其有关事件,重点突出,线条清晰。
同时,又配以两条辅线,增强该影片的悬疑感。一是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到达上海参与会议被跟踪监视,二是日本政府派遣特务跟踪刺杀在上海的日本左翼激进分子。
三条线索相互交织,谍战片味道十足。虽然因为对相关历史有所了解导致“剧透”,而未能引起观影的强烈带入感和紧张感,但仍然可见编导的良苦用心与巧妙编织。
也正因为我们对剧情早已熟悉,所以编导的另一妙招就是,用细节、画面和寓意打动人心,或者说很多细节、画面和寓意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
电影开场,陈独秀在狱中悲凉又充满希望的眼神,正是那个年代革命志士对现实和未来的内心表达;李大钊探监以及陈独秀出狱时两人的对话,“南陈北李,相约建党”的决心引出后续故事;
李达夫妇在天台关于“火种”的对话,既包含对中国落后的愤懑,又蕴涵星火燎原的寓意;他们对面窗台上的那个小女孩,则象征着中国未来的希望;
毛润之因在法租界看到法国人的国庆酒会,引发心酸和悲愤,在上海街头奔跑,并叠加起回忆片段,让我们看到他甩掉旧社会,奔向新中国的热望与勇气;
李达费劲心力摆脱跟踪,赶去印刷厂,就为将“百姓”改为“人民”二字的认真与严谨态度,将“人民当家做主”的意味渲染而至;
李达通宵写稿,清晨走上屋顶,张开双臂迎接旭日东升的激情;还有何叔衡讲述自己为何参加革命的场景,嘉兴南湖泛起的红舟… …,这些无不体现编导与摄影的匠心慧眼。
片头片尾的纪实性描述一带而过,既交待了历史背景、主要人物结局与百年奋斗历程,又详略得当,与主线故事相辅相成。
还有比较特别的一点是,影片洋溢着浓郁的青春气息,给人一种光鲜亮丽的感觉,几位主演都有不俗表现,还原和应对着革命志士青春年少、器宇轩昂的革命斗志和豪情。
虽然感染力差了那么一点点,但依然不失为一部好作品。作为百年献礼大片,又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历史事件与人物,真是难为编导和演员们了,但他们交出了满意的答卷。好看,值得一看。
以前,对于一部电影或小说,关注故事情节自不必说,我还喜欢深挖主题思想和寻找哲理金句,但往往忽略了叙事技巧和表现手法。
其实,叙述技法,与故事情节和思想性同等重要,同样耐人寻味。也正因为有巧妙和娴熟的叙述技法,才能更完美地表现故事情节与思想性。这部影片的取材、视角与编织就特别让我感兴趣,而且处理得也不错。
电影和小说等文学作品正是通过故事情节,把不同的思想情感,用各种表现手法和叙述方式呈现给你,揭示给你,让你沉浸其中并有所玩味和启发。综合品味,不顾此失彼,定会有更多收获。
另外,每当我看到或听到我党百年奋斗历程中选取的人物故事,不管是电影、电视剧,还是小说、戏剧,也不管是起义暴动、长征二万五,还是冲锋陷阵、隐蔽斗争… …,我都会为其中的英雄事迹所打动,而最让人钦佩与敬仰的,是这些英雄们个个都有一颗强大的内心。
他们用这颗强大的内心支撑起高大的躯体,无论遇到何种困难与挫折,哪怕是坐牢、受刑,哪怕是妻离子散、家破人亡,他们都义无反顾、毫不动摇,将革命进行到底。
而构筑这颗强大内心的,正是他们坚定的理想与信念、崇高的信仰与精神。套用冯唐那本书《在宇宙间不易被风吹散》的书名,通俗地说,或者文艺地说,就是有一颗“在宇宙间不易被风吹散的笃定的核”。
正如影片中毛润之对杨开慧所说的那段话,“我们无法选择自己的国家、家庭,但是我们可以选择自己的理想,为理想奋斗,为真理献身,即便是一无所获,也值得。”
这就是革命志士心中那颗“笃定的核”。正因为有成千上万具有这样“笃定的核”的革命志士,才能让百年前的星星之火,发展成燎原之势,造就今日中国之光明天地。真正是“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
小说《红岩》的作者之一罗广斌在《关于重庆组织破坏经过和狱中情形的报告》中对叛徒有这样的记录,“叛徒在叛变的过程当中,也不是一天两天,也不是没有矛盾和痛苦,问题是,在这个过程当中,是什么原因使他们选择了叛变这条道路,根本原因就是理想信念的不坚定”。
其实,叛徒是既可耻又可怜的,虽然暂时免除了肉体的痛苦和死亡的恐惧,但他们遭受的心灵折磨以及同事朋友的唾弃如影随形,最后也没有什么好结果。
所以,能有一颗“笃定的核”该有多好啊!可以选定一条路,然后坚定地走下去。在宇宙间不易被风吹散,遇到任何艰难险阻,也可平静度过。
不会因风吹草动就犹疑、彷徨,也不会因狂风暴雨而心惊、肉跳,更不会因惊涛骇浪就放弃、投降,即使遭遇肉体的折磨、亲人的别离、死亡的威胁,也能坦然面对、安然相迎。
能有一个“笃定的核”真好!“笃定的核”,你有了吗?
2021年7月10日
————————————————
注:文章和图片均为作者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
图片为手机拍摄于2015年2月19日开平潭江。
参考资料:喜马拉雅音频节目厉华《信仰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