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中天中华史《女皇武则天》第一章:夺宫之愚蠢的皇后
艺凡:接前文,书接前文,前文提到,助理武则天的是一位傻皇后。
易中天:对,武则天原本并不能当皇后。她不是李治的女人,而是李世民的,进宫时只有十四岁。
武姑娘被唐太宗册封为正五品的才人,赐号武媚,人称武媚娘。她在宫中波澜不惊无所事事地度过了十一年光阴,又在太宗皇帝去世后按照惯例进入感业寺削发为尼,时年二十五岁。
艺凡:那她和高宗李治是怎么认识的呢?
易中天:应该是在太宗皇帝病重期间。当时李治以太子的身份在御前亲侍汤药,武媚则因才人的职务而负责饮食起居。两人频繁相遇。
艺凡:爹的女人称为儿子的了,那要有个交代啊。
易中天:他的说法是:当年朕作为太子侍奉先帝时,与父皇的嫔妃从来就不曾目光相遇。先帝非常赞赏,遂以武氏赐朕。
艺凡:这个理由,不行啊,既然先帝已经将武媚娘赐给皇太子,那又何必让她去一趟感业寺?就算先帝有所赏赐,为什么不是别人,偏偏就是武媚呢?
易中天:不过,高宗皇帝总算公开承认,他跟武媚娘是在先帝时代就认识的。后来的发展则极具戏剧性:第二年,新皇帝在太宗的忌日到感业寺为父皇上香,两人再次相遇。说了什么没人知道,只知道武媚泣不成声,李治潸然泪下。他俩在太宗皇帝榻前从未相互看过一眼,不折不扣是假话。相反,这对干柴烈火即便未能几番云雨,至少也已心心相印,否则就不会有感业寺这一幕。
艺凡:父皇榻下曾相识,感业寺中再度逢,这就是事实。
易中天:很难考证出这次重逢是偶然相遇,还是刻意安排。可以肯定的是,当年武媚在李治身上一定下过功夫。
艺凡:那武媚娘身份怎么转变的,毕竟,那既是先帝之妾,又是出家之人。没有正当理由和坚强后盾,重入后宫就是一厢情愿。
易中天:这时一个蠢女人出来帮忙了。这个女人就是王皇后。王皇后出身名门,又是太宗皇帝亲自挑选,无疑正派贤淑端庄大方,足以母仪天下。然而唯其如此,她在丈夫眼里便未免缺少魅力,床上功夫更是无从谈起。李治虽然没有经天纬地之才,却并不等于没有性的需求,更不等于他就只能凑合。不!他还有萧淑妃。这个女人既跟他颠鸾倒凤,也为他生儿育女,正宫娘娘的肚子却始终鼓不起来。皇后认为,这都是萧淑妃害了自己。
艺凡:皇后做了啥呢?
易中天:跟所有利令智昏的蠢女人一样,皇后想出了一个自以为得计的馊主意:把那偷情的小尼姑接进宫来,让她去跟小贱人萧淑妃撕咬,以毒攻毒,自己坐山观虎斗。
艺凡:想法是好的。
易中天:有了皇后的支持,武媚娘很快就如愿以偿。她拿着那张旧船票,重新登上了后宫这艘豪华游轮,并迅速升级为九嫔之首的昭仪。愚蠢的皇后终于发现自己是引狼入室,曾经相互仇视的两个女人也决定联合起来,共同对付更加危险的情敌,却可惜为时太晚。武昭仪已经为当今圣上连生三胎,李治这头大尾巴羊也决心投入狼的怀抱,十头牛都拉不回来。更何况,奇案也早就在宫中发生。
艺凡:什么奇案?
易中天:案情说起来很简单。永徽五年(654)初,或者头一年的年底,武昭仪生下了一位公主。某天,高宗皇帝兴致勃勃来看女儿,却发现小公主死在襁褓中。李治大惊失色问:刚才谁来过?一众宫女异口同声回答:皇后陛下。这就是“杀婴案”。
艺凡:王皇后看望并摆弄过孩子,并不能证明她就是凶手。如果她当真狠毒到不惜杀人,那么被杀的就该是武昭仪的儿子,而非女儿。何况王皇后再笨,也不至于蠢到将情敌的住处作为犯罪现场。更何况从宫廷斗争中的表现看,她根本就下不了这毒手。
易中天:指控武昭仪为凶手也于理不通。尽管“虎毒不食子”并不一定适用于这个女人,却不能低估她的智商。那么请问,掐死自己的孩子,以此陷害刚离开的皇后,这个赃栽得了吗?
艺凡:栽不了。因为王皇后孤身一人看望摆弄孩子,实在太怪异了。
易中天:因此公主之死,只是一起意外事故。事实上此案并未引起轩然大波,小公主也要到十年后才被追封。武昭仪很清楚,这时顶多能多给皇帝施加一点心理影响。毕竟,王皇后的谨严方正朝野闻名。要想扳倒这个最大的情敌,需要等待,也需要更大的阴谋。
艺凡:什么阴谋?
易中天:这个阴谋就是“厌胜案”。厌胜是一种诅咒他人致病致死的巫术,具体做法则是将仇人的形象绘成图画或刻成木偶,然后扎针念咒。此案同样扑朔迷离。能够推测出来的,大约也就是扎满尖针的木头小人在王皇后的寝宫被当场搜出。木偶的形象是武昭仪还是高宗皇帝?是谁告发了厌胜之事?此事究竟是王皇后之母柳氏的馊主意,还是武昭仪对王皇后的设计陷害?官修史书一概语焉不详,甚至其说不一,只能留给后人任意猜测。此刻,是永徽六年(655)的六月。
艺凡:旧案未了,新案又起,王皇后岌岌可危。这个虽然愚蠢却尚属良善的女人,能够保住地位和性命吗?决心置对方于死地的武昭仪,又能够如愿得逞吗?
易中天:且听下回分解,糊涂的谏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