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神笔马良》第一部分,体会民间文学的写作魅力

我参加了青幪老师的亲子写读训练营,现正在研读式学习《神笔马良》这一民间故事,将会发现该故事的很多描写特点和精美之处,这对于我们提高儿童文学的鉴赏水平及其掌握写作技巧都很有帮助。

一、开篇简介主人公,地名与主题关联

故事的正文,从马良的身世讲起,简介了他成长的时间、地点和环境。

“从前,有个孩子名字叫马良。
他住在村口的破窑里,父亲、母亲早年死了,靠自己打柴、割草过日子。........”

随后,还交代了他从小喜欢画画,可是没有钱买画笔。他生活在一个叫做“笔架山”的小村子里。这就将地名与主题巧妙地建立了联系。

在开篇这部分内容里,作者首先以直白的手法介绍了故事的背景,并设置了一个很难实现的愿望:一个穷孩子想学画画。

然后,引用一个传说,将“笔架山”与“塔”的黑影映射为“笔架”,由此构建了与“笔”的关系。

再将马良想学画画的愿望聚焦为:

“很想有一枝笔。”

接下来,将马良的性格与大山类比而呈现出来:

“这大山,给了大山的儿子马良以大山般的性格。他像大山一样的倔强,不畏惧困难,想做什么,一定要做成。他不懂得阿谀、奉承,做什么事,都是勇往直前,遇到阻挡,都不回头。他虽然和大山一样贫穷,但他和大山屹立着一样,挺着腰杆子做人。”

这就具体描写出马良是一位具有倔强、勇敢、不放弃追求,为人正直,……,这样的人物性格和品德。为后文的马良的言行描写做了合乎写作逻辑的准备。

后面,就重点描述了马良如何借笔、求笔的若干个事例,包括向判官借笔、去文昌庙求魁星菩萨,在这些失败之后,后来又自己做笔、求财主家的画师、自学画画、自己存钱买笔、夜夜梦笔。

这一个又一个的事件凸显了主人公马良对“很想有一枝笔”的渴望,这也与得到一枝笔的艰难程度呈正向相关:越是得不到笔,得笔的愿望就越强烈、渴望程度就越高。

这种愈加极端的渴望为后面最终得到笔之后的欣喜若狂进行了铺垫。

稍微留意可以发现,马良在求笔和借笔过程中,有一位白胡子爷爷经常出来说话,已经暗中帮助和考察马良了。

二、运用小说描写手法,生动现象

传统的民间故事往往注重的是情节,叙事较多而描写较少。

但是,洪汛涛写就的《神笔马良》民间故事书,却有着大量在小说写作中才运用的描写。

其中包括人物形象描写、事物描写、对话描写和行为描写。这些描写主要用来推动情节的发展,并表现人物的特点。

作者借用民间故事的文体来新创一个故事,所以一般会在创作中借鉴小说的表现手法。

比如,通过马良的视角,对画师手中的画笔进行了描写:

“那支笔,在画师的手上,那么自如,要粗就粗,要细就细,弯来曲去,像一把好锄头在一个好庄稼人的手上,太美妙了!”

这一写作运用了对事物的比喻,将画师对画笔的玩弄比作”好锄头在一个好庄稼人的手上”,比喻绘画的美妙绝伦。这句比喻也是非常符合农业时代的小马良的认知范围。

所以,在此不得不敬佩作者创作的高明。

再比如,对马良的外表形象的描写:

“这孩子头戴竹编斗笠,天庭饱满,脑袋微微前突,椭圆形脸蛋,眉目中带有几分聪颖气,穿一身陈旧粗布蓝衣蓝裤,腰束布带,脚上一双破烂蒲鞋。”

而后,再笔锋一转,聚焦画师,马良眼中的画师形象是这样的:

“画师那拉长的脸,下巴显得更尖了,一双桃子般的大眼睛,瞪得圆圆的,还发着凶狠很的绿光。”

你看,马良的核心形象是带有“眉目中带有几分聪颖气”,而画师的人物则是“眼睛发着凶狠很的绿光”。寥寥几笔,两个正反面人物特征被刻画得栩栩如生。

当然,仅仅凭外表颜值还不能判断一个人的好坏,那么进一步用语言和行为来表明人物的性质。

画师对待马良求笔的态度是:

“什么马良、牛良、鸡良,狗良的,多难听的名字。学画,是达官贵人、大商富贾孩子们的事。砍柴娃子想拿笔,学画画,你在做梦吧!”

作者又继续描写画师的行为:

“画师一把将马良推出大门,马良一个趔趄,从门槛上栽出去。黑漆大门就“吱呀”地关上了。”

由上可见,作者从对事物的描述、人物形象的描写,到对人物语言和行为地刻画,全面而巧妙地增强了故事的感染力和说服力。

三、故事兼顾小读者,语言平实

作者还拥有强大的读者思维,充分考虑到儿童读者群、故事的可读性和可理解性,因而大量运用了短句和口语化表达,让故事始终保持民间故事的通俗易懂风格。

故事在开始部分就是马良求笔的过程,也是他自学绘画的过程,所以求笔的细节在整个篇幅中都是重点。讲述者对此进行了详细描写,列举了一系列具体事件,以充分支撑观点性表述。

比如,文中的这种语言:

“要有一枝笔,太难了,太难了,太难了.......”
“梦里他带着一枝笔,跑啊跑........”
“一年过去了,又一年过去了。
许多年过去了,.......”

四、塑造超凡脱俗人物,助力主人公

民间故事往往运用想象、夸张的创作手法,塑造一些超脱于世俗的人物,他们会在关键时刻给予主人公必要的帮助,以便达成较为完满的结果,推动故事的不断发展。

作者在作品中引入了一位白胡子爷爷的人物,就是一位神仙形象:

“他的白胡子很长很长,几乎拖到地上,头发、眉毛都白了,穿着一件黄色长袍,宽宽的袖子,腰束一条黄带,脚下是一双黄色云鞋,手持一根鹤头拐杖。”

这种描写,让读者与叙述者的感受“像是戏中出现的神仙”产生共鸣,从而点出白胡子爷爷的真实身份超脱于世俗,异于凡人的神仙。

这也揭示了为何神笔能够画物成真的背后原因。

五、善良有爱的马良,乐于帮助穷人

马良从神仙爷爷那里得到神笔之后,就开始为乡亲们服务,排忧解难。

谁家没有犁耙就绘制犁耙,谁家没有耕牛就给画耕牛,谁家缺什么农具就画什么农具。有了神笔,村民们的日子都好过了。

作者在故事中使用了犁耙、耕牛等农具物品,这就转喻当时是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民众依靠耕田种粮生存,日出而做,日落而息,是一种靠老天爷吃饭的生活状态。

马良不仅用神笔帮助穷苦村民画他们需要的各种农具和生活用品,还借助神笔让村里的懒女人、赌博鬼改掉了他们的恶习和陋习。

因为他不希望自己一人享福,看着大家受苦。他说,这不是他马良。

他是多么善良有爱的孩子啊!

六、马良遭遇财主追捕,踏上背井离乡之路

很快,马良拥有一枝神笔的消息传到了财主的庄园里。当财主核实了马良真的有神笔之后,立刻派家丁让马良把神笔送过来,马良当然置之不理。于是财主大怒,立即派人将马良捆绑后装进麻袋,捉进庄园里。

马良借助神笔逃脱了财主的追捕,但从此也踏上了背井离乡的路程。

随着故事的发展,曾经嘲笑、辱骂马良的画师,为了钱财,宁愿认马良为师父;而财主为了揽财,也是无所不用其极。其中充分揭露了中国古代贪婪者的嘴脸和形象。

关于后文中,马良如何与强暴势力斗智斗勇,如何巧妙与他们周旋,躲过一道又一道的关卡,留待下文讲述。有兴趣者敬请期待。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