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
新阳光第一届“讲师大比武”将于今天上午举办。由于参赛者都是我的学生,怕我有所偏向,我被安排了一个“总指挥”的闲职,但最后给了我半小时的时间,我准备分享一下:如何把一堂心理课讲“活”。
有人可能会问怎样才算讲“活”?这问题我无法正面回答,但可以反着说:就是不能把一堂心理课给讲“死”了,比如在讲的过程中听众走神了,睡觉了,甚至起身走人了。
我认为这是对讲课者最起码要求,也是讲“好”一堂心理课的必要条件。
回想自己走过的路,有两点可能对新手们有所帮助。
一、确保给“活”人讲课
“活”人就是那些能够做到“身心一体”的人,当“身”在听课现场时,“心”可能有所游离但必须能够收回,否则就是“死”人。
我讲过的心理课不下千场,有些单位邀请我完全是出于完成任务或应景,比如每年的三八妇女节,其实一进会场我就能看出来多数听众是被逼来听课的,曾有好多次我去企业,主办方明确告诉我听课者刚下夜班或者他们只能选择了员工休息日才有时间安排我讲课。换位思考,此时如果是我,不骂就不错了,怎能用“心”听课!
“该怎么办呢?”我会在开始之前就直接这样问,不论是否有回应,我都会说:“感觉累的,可以在我讲课过程中用让自己舒服的方式休息;感觉无聊的,可以玩儿玩儿手机。”这点和主办方要求的听课纪律不同。对此,有人认为我是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听众的情绪,还有人认为我是以“示弱”来达到控场的目的,其实都不是:我这是在表达一种共情式的理解。我想大家能够体会两者的不同,前者以我为中心,而后者则是基于对听众设身处地的考虑。我相信人心都是肉长的,既然讲者和听者都是为了不得不完成的任务,那么就只能相互配合——即使不情愿,也能避免不愉快。
必须指出的是,正因为自己是讲课的新手,就更有可能与心“死”的听众遭遇。先别忙着讲课,将其救“活”才是第一步。要确保给“活”人讲心理,努力讲到对方的心里去。
二、追求课堂的效果而非内容的正确
作为一个心理课的讲者,需要清楚:在当下这个知识爆炸时代,不会有人或鲜有人为了了解心理知识而花费时间听课,而且我们所讲内容的正确性和系统性,也肯定无法跟书籍或者网络查阅到的相比。因此,对听众来说,我们“讲了什么”并不重要,课堂效果取决于我们是“怎么讲的”。
比如讲为大众所普遍关注的亲子关系,很多人都是从正面来讲如何爱孩子,应该怎么表达这种爱。这样的讲法就是一种说教。我所采用的是先问:“您爱自己的孩子吗?”这个问题的答案不需要回答,我如此问的目的是让听众把注意力集中于“爱”上来。接下来,我会问:“如果您觉得自己爱孩子,请举出5个例子来证明这种爱!”这个要求就把“爱”具体化了,无论能否举出例子来,在求证的过程中,“心”就活在了当下,对孩子的那颗爱心才能在此时此刻被激活。其实,课堂效果的凸显在于接下来的提问:“您觉得自己的孩子爱您吗?”这个问题会让那些亲子关系不良的父母为之动容。对那些回答孩子爱自己的,紧跟着再问:“请举出5个例子,证明孩子是爱您的!”这个问题绝大多数父母难以在现场立马回答,自然就会将其带入生活当中——课堂的效果不但深化而且拓展了。
必须清楚,我们的心理课不是讲给专业人员听的。我们面对的是大众,在讲课过程中为了效果而哗众取宠不该受到贬低和谴责,通俗是我们的追求,在我们的知识储备、讲课经验和思想境界尚不够的时候,庸俗可能就是通俗的一种表现形式。
除了课堂中这两点,一个心理课的讲者平时多听自己喜欢的讲者讲心理课很重要。我就是这样走过来的,当年我的老师告诉我他也是这样走过来的,这让我相信顺着这条路走,至少方向是对的。这条路就是先模仿或复制,即“亦步亦趋”——“夫子步亦步,夫子趋亦趋”。
最后,希望各位评委能够把我所分享的两点经验也作为评判一个讲者的指标。
感恩大家的关注,我们共同期待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