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快步走着,仿佛要从一种沉重的东西中冲出,但是不能够。耳朵中有什么挣扎着,久之,久之,终于挣扎出来了,隐约像是长嗥,像一匹受伤的狼,当深夜在旷野中嗥叫,惨伤里夹杂着愤怒和悲哀。”
——《孤独者》
NO.1
我始终觉得这个长嗥是连殳发出的最后的怒吼和抗争。
在鲁迅先生的小说集《彷徨》的11篇小说中,《孤独者》给我的印象最为深刻。因为全书给我的感觉始终充满着淡淡的悲伤和压制的绝望。
小说的一开始就写到,“我”与魏连殳的相识一场,是“以送殓始,以送殓终”。短短一句话,就让我展开了无限遐想,心中瞬间闪过千万种思绪,猜测着这个“送殓终”到底是个什么情况。
结果,这是在他的葬礼上。
魏连殳是《孤独者》这篇小说的主人公,跟我们常说的人如其名般,书名“孤独者”三字,就可以概括出连殳的一生了。
NO.2
孤独者的前半生——希望
连殳的前半生,在我看来还是充满着希望的。
尽管在村民人眼中,亦或是外人眼中,他都是个异样的存在。于村民,他是异样的,因为他是村里唯一一个出外游学的人。于外人,他是异样的,因为他的思想与世俗不同。
可连殳并不在意,因为他的心中仍有希望。这个最大的希望就是孩子。毫不夸张的说,他眼中的光芒就是为了这些孩子而绽放的。
他把孩子“看得比自己的性命还要宝贵”,认为“孩子总是好的,他们全是天真……”他相信着这世间有着美好的事物,他认为只有孩子才是当时社会的唯一希望。
所以他对房东家的孩子们,看得比什么都重要,尽管这些孩子手脸和衣服都很脏,而且丑的可以。可连殳还是无比喜欢他们,对他们有求必应。
忽然有一天这部分光被他眼中“天真”的孩子们浇灭了。原因是连殳走在街上时,被一个很小的小孩指着喊“杀”。
又加上他堂兄和小儿子的到来,想把小儿子过继给连殳,背后的缘由却是贪图连殳老家的破屋子时,连殳更是说出,“我的寓里正有很讨厌的一大一小在那里。”
曾经喜欢孩子,视孩子为希望的连殳,居然说出了讨厌二字,更甚是还说出他们“都不像人!”
这些种种对连殳来说,可谓是一个沉重的打击。
屋漏偏逢连夜雨。不久后,他发表的文章又被某些世俗之人攻击,随后遭到校长辞退,连殳的后半生也开启了。
NO.3
孤独者的后半生——自我毁灭
世人的攻击使得他丢失了生计来源,愈发穷苦。房东的孩子们更是直接不再理会他。这些接连发生的事,使连殳走向孤独的道路愈来愈深。
沉沦之前,他是有发过呼声的。他还存着一丝希望,他向文中的“我”说道,“我还得活几天!”
可惜,世事总是与之愿违。
人总是得解决穿衣吃饭这些日常生计。他的转变,是走向灭亡的警钟。
连殳的自我毁灭,从一封信上就可看出端倪。他的最后一丝希望也被扼杀了。
他在信中说道:“我还有所为,我愿意为此求乞,为此冻馁,为此寂寞,为此辛苦。但灭亡是不愿意的。”因为有人希望他活着。
可人生的变化,往往让人防不可防。那些愿意他活下去的,是和他一样的人,对着当时的社会有着清醒的认知,“众人皆醉我独醒”的这类人。
可是这群人呢,自己就活不下去,已经走了,被敌人诱杀了。敌人是谁呢?当时的世俗之人吧,那些视连殳等人为异端的人。
精神的毁灭比肉体的毁灭往往还要更让人绝望。他说着,现在的他是真正的失败了。
“我已经躬行我先前所憎恶,所反对的一切,拒斥我先前所崇仰,所主张的一切了。我已经真的失败,然而我胜利了。”连殳已经是清醒着沉沦,他做了自己先前所厌恶的事,向现实低头了。
说是“胜利”,是“为不愿意我活下去的人们而活下去”,这算是连殳对这些不愿意他活下去的人发出的最后的斗争和报复。
可是他其实已经是走向了没有尽头的黑暗,内心的挣扎与苦痛也只有他自己懂得了。
NO.4
更令人讽刺的是世人对连殳的态度。当连殳融入到社会中去,做了杜师长的顾问,薪水丰富后。这些人夸起连殳来,把先前连殳被传为笑柄的事,都称之为“逸闻”。
旧时冷清荒凉的客厅,现在却是门庭若市。房东家的小孩们更是喜欢上和他玩了。
何其丑陋!
没有人注意到他内心的孤独与溃烂。他们围绕着他,只是为了利。而连殳知道这些人的意图,却也欣然接受着他们的奉承。他看似融入了这个社会,却依然孤独。
之前的孤独,是因为他的思想高于当时他所在的社会,人们惊异于他的思想观念,所以排挤他,但是他有生的希望,他是清醒的孤独者。
之后的孤独,才是真正的孤独,真正的孤寂。连殳为了生存,为了报复,为了抗争,他接受了杜师长的顾问这个工作。这个工作看似帮助他融入了他所处的社会。实际上,只有他自己知道,他彻底的失败了。
他与这个社会挣扎许久,到最后,他已成输家。最重要的是,他败给了自己。他的孤独,除了社会加诸在他身上的孤独外,多了个他自己给予他的孤独。
最后,他毁灭了。他用自己的死向当时的社会发出最后的怒吼和抵抗。死对于他来讲,何尝不是另一种所谓的生。
连殳,始终是一匹受伤的孤狼吧!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