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致是在三国里有一出是 关羽在曹操帐下
曹操为了笼络关羽让手下一名大将烧河东菜
大将道:我不行 烧不来
然后见曹操快要怒了
曹操儿子直言道:你可以会
后来那河东菜做出来了 味道还不错
这一幕是我一直记得的一句话
作为一个荆楚人 更是为关羽惋惜
你可以会 当然我在产品全栈设计师的路上一直坚信不疑这一点
我现在不会 但是我可以会
这两周是在目前工作最繁重的一周
是我从0到1正式开始构建原型的两周
也是刚刚跟team接上轨道的一周
总的来说就是 晚上吃了睡眠片脑子还在运转 想 如何去让自己提升目前的思考范围
也是有点怕三月要来了 我又要回到象牙塔了
回到那里 我又要跟最前沿脱轨 开始交互实践能力的荒废了
目前focus在 迅速培养的同理心
在上个月 我总结出我的问题就是同理心与经验
我徒弟在好几年之前跟我说明白的一个道理:只有到一定时间了 才会有些能前行的空间
目前参加过几次UED与各类开发团队的部门之后 深深的觉得 我的同事们对同理心的建立速度之快
或者这个地方不是同理心的概念 而是作为一个交互设计师逻辑的严谨性以及考虑范畴
我处在的行业是 书本口遁 无法触及的领域 即使在research领域 能落地的方案还是有限的
进一步知道了所谓的design thinking里面的empathy的解释是多么的扯
例我前几天听到清华的同学跟我聊的一个课题 给盲人设计 智能出行方案
我还是觉得应该得建立自己的认知还有独立的判断力
不是别人给水都叫农夫山泉 你喝下去的可能是假酒
---Ted Lau
在土澳 软件公司是很多 我还记得第一次读的paper是关于桌面端cookie的这个功能的解析
整个 可用性工程学 这个是我在上个学期学到最有用的课
可是在做学校的课题的时候 就有一种 陷入了 为了模型而用模型的怪圈
包括现在我一直在考虑一些问题 原型迭代 是为了什么在迭代 真的会找一堆“真”用户去测试?
week 5
最近中午休息的时候在听type is beautiful 里面讲排版的映射
以前铜板时代 排版的智能被拆分成 造字与排版 四大字体都是被很好的支持的
在繁体字的时候 排版是具有规范的
到了web时代 对UED来说 那就是直接承担了排版师傅这样的一个职能
除了要字体排版
在接口设计里面 还有自己对接口造型 排字 还需要用颜色来突出对比
简而言之,交互设计师需要具备良好的视觉能力
逻辑 思维过程与视觉 在UX里面都是同等重要的 视觉呈现更是表达思维逻辑的过程
整个第五周就是集中在完成2c原型从0到1的设计
之前概念版 跟UED的所有同事 还有CTO过了以后 被砍了很多需求
倒不是我设计的问题 这个关乎于战略布局 还有市场存量等等因素
然后老大安慰我说
作为产品设计师 一开始都是把全局功能设计出来 然后区分优先级开发
其实在第五周做原型的时候我就考虑到上次过2C原型的时候
我拿的是UXD文档在上面讲 有很多不利于做展示
1.UXD信息的展示方式:类似于word文档+Excel+PPT插图
2.交互文档书写顺序:以功能点+描述
3.无跳转逻辑----我是一整个APP 拆分成了7大块 每一块又有很多小的逻辑关系
我们有10+的产品线 产品经理也分身乏术 自顾不暇的写prd
我这次的原型 也是没有需求文档的 然后跟老大聊了聊就直接开始
我也就搬了个小板凳 拿了个本子 一条条记录功能点然后开始设计
这周的P0优先的任务就是写一个智能硬件的产品说明书去Die Deutschen Red Dot design
由于保密协议就不描述硬件了
我是从来没有写过这样的东西的 一开始的需求还是写一版英文的
然后慢慢看到了流程对接效率 CTO的执行力真的是太强了
一开始也没参考 好在以前玩过一点ai插画 钢笔工具勾了轮廓
然后强行做出来了 我觉得我是可以会的
这东西是要拿出去见人的 由于是写给评委看的
大概花了2天与运营确定需求跟各个部门的人沟通
最后交了一个初稿让运营的同事去翻译的
以一个UX的视角去写这样的一个东西 对可用性的理解还是深了点
一个好的产品,产品设计师得描述清楚 而不是只是依赖于用户的自我学习
又想到现在的智能手机都说明书一类的东西了
但是写一份清晰思路 废话少的 插图便于理解的产品说明书不单单那么简单
接下来的时间就是在做to C的产品原型了
整个过程就是 设计--反馈--改进设计--反馈
其实在Week 5-7挖了很多坑
在这边的流程有两个防错 internal review & external review
内部的review就是整个UED的 UX跟UI一起来过一遍你的设计
外部review就是跟将要开发这个功能的开发们过一遍
其实这个就是推销你的设计了 这个环节可以说是在UX流程中极为重要的
内部的这个就相当于跟你的同事一起看看交互上的功能有没有疏漏的地方
外部的就是要跟开发们一起过一下
因为整个to C产品是一条新的产品线
然而是我一整个人在做这个 感觉最难的就是不知道功能的边界在哪里
这个坑就大了
这是我第一次作为一个UX而不是PM做产品
也是第一次从0到1做一个完整的app
第一天跟老大简单确认了一下需求 接着我就忙了五天去做原型
我想我是UX不用写PRD 一开始就直接做了高保真原型
结果翻船了
有好多功能只考虑了整个产品的完整性没有考虑到冷启动运营那边的压力
做了一个全功能的原型
过原型的时候有很功能都被砍了
我还做了特别多多余的三级页面
结果就是功能跟子页面都被砍了
在做C端产品的时候 多一个钮就多一个页面了 多一个可以点击的地方就多一个跳转关系
这个坑挖的太深 很多地方的排版布局因为少了这些功能需要重新考虑
最后花的成本去改还是比较高的
week7
由于吸取了第一次做概念版原型的Demo
知道了UXD文档不利于我这个类型原型的沟通
在最终review的时候花了半天做了一个PPT
在沟通这件事情上 说实话 成本是挺高的
大家一起来过你的设计 都要花上时间放下手上的事
所以一定要想好一些功能吧我觉得
有些没有想到的点 所谓的随机应变的方案
因为没有仔细思考 可能会有很多漏洞
在这两周里面觉得需要加强的一些能力:
交互设计的线下能力
整个交互流程的设计能力
运营上的考虑
技术实现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