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回那年月
记得16年前,我背井离乡带着妻女来到乌海市。听老辈儿人说乌海是个养穷人的地方,我家穷,于是就迫不急待地投入了她的怀抱——乌海。
刚来乌海,人生地不熟,寄居在姐姐家。俗话说:当家才知柴米贵,出门才知路难行。虽是三口之家,可也得吃喝呀,眼看老家带来的钱快花完了,我和妻子也没找到个适合我们干的活儿,心里那个急呀,我和妻子来到302市场,那时的302市场是个露天市场,做买卖的地摊散乱地排在路两边,五花八门,卖啥的都有,我和妻子满市场转了几个来回,都看花眼了,总觉得卖啥都能挣钱,可又不知该从何做起。心烦意乱的我圪蹴在302市场的一个空地上,那个无奈你是无法体会的。忽然,妻子指指几个卖莜面,卖粉条的女人说:‘’我也像她们一样,卖老家我们吃过的长豆面哇‘’。我顺着她指的方向看去,只见几个脸被晒得悠黑的女人,每人推一辆自行车,自行车后面坐人的架子上放一个大铁盘,里面放的莜面、粉条之类的食品,放开嗓子在那里叫卖。还没容我多想,妻子拉上我就走,先是买了个白铁皮盘,接着去粮油店买了豆面、蒿籽,说干就干。第二天,我们的长豆面就上市了,我妻子畏畏缩缩地推着自行车凑到了那几个也推着自行车做买卖的女人跟前,害羞地揭起盖在铁皮盘上的白布,露出我们一夜的杰作——长豆面,一下子就围上来好多人,你一斤她三斤,不到半响就把我妻子的长豆面抢购一空,有了第一天的好彩头,第二天我们特意多加工了些,妻子兴高彩烈的还站到头一天站的那个地方,刚摆开架势叫卖,就围上几个昨天买豆面的顾客:‘’你的豆面看似长,放锅里一煮就断,最后就快成汤了‘’。大家你一言我一语批评一番。等人都散去后,妻子的长豆面一斤也没卖出去,等太阳西下,再揭开白布一聞,经过一天的暴晒,一盘长豆面都酸了。妻子垂头丧气的推着自行车正要往家走,一位面色和蔼的大姐拦住了她,她也是附近做买卖的,原来就是卖长豆面的,只是后来挣钱之后改行做了五金土产生意,大姐说:‘’你的长豆面放的蒿籽比例不对,才造成一煮就断,一斤豆面放三钱蒿籽,你回去试试‘’。妻子谢过这位大姐,回家按照大姐的配方重新做长豆面,果然,越煮越精,再没有断的了。妻子的长豆面生意也越做越好,也算是我们乌海的一道美食了。
清晨锻练归来,熬点羊肉汤,下一碗长长的豆面,那叫个爽,既降糖、降脂,又防便秘,美美的健康食品。来到乌海你一定要吃上一碗……
品尝美食的同时,也感恩那年那月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