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到形而上学的时候,你会想到什么?你会想到辩证法的对立面,会想到单调、片面、孤立、静止。教科书上教给你的形而上学是戴着有色眼镜看到的形而上学。真正的形而上学远不是这样。形而上学的英文名是 metaphysics,而meta表示"元"、"超"、"在…之后","physics"在这里指代整个自然哲学(自然科学)。所以形而上学表示超越自然科学之上,比自然科学更抽象的一门学问,它研究的是自然科学无法解决的问题,是更深层次的追问和反思。没有丝毫教科书上所说的那些特点。
周国平这本(他的博士论文)能读懂,对尼采解读的比较好的国外可能是海德格尔,国内可能就是他了。尼采批判虚无主义方面对我们现代中国人来说还是有点治愈良药的意思,毕竟大部分中国人都是无信仰的,这和信仰崩塌的西方人相比甚至更可怜。别人至少可以重拾信仰,找回内心的宁静,可我们连重拾的机会也没有。至于尼采意欲终结形而上学,大可不必,而且也没得逞。形而上学也是哲学,一句终极意义不存在就想抹杀两千多年哲学家们对它的探索,岂不是要让人陷入更大的失望和绝望。
终极意义存在与否并不重要,也永远不会有标准答案。人活着的时候探究形上的东西,追问为何而活,探求意义,探求何为美德、善、幸福这些,探求实体,是再自然不过的事。
尼采的透视主义: 任何认识都是一种解释,而解释往往和价值判断联系在一起,产生价值高低的排序,柏拉图的理念论也是如此。在这种意义上,绝对和纯粹的真理和并不存在,虚构出来承载世界的本源和目的的上帝也不存在。尼采批形而上学,从其根源柏拉图开始批起。语言是存在的家,唯有把语言从逻辑和语法中解放出来,唯有诗,才能更贴近存在。
酒神精神就是永恒轮回的强力意志,生命的本质是强力意志,世界的本质也是如此。从这个角度看,尼采也给世界的本质下了定义,所以没有逃出形而上学,所以海德格尔把他称作最后一个伟大的形而上学家。不过周国平不这么认为,尼采在各方面摒弃了形而上学,引领了现代西方哲学的开端。
在生存论方面,以强力意志面对永恒轮回之最大的虚无,即是以将虚无主义投向极端来摈弃厌世主义和虚无主义,是对生命最本能欲望的酒神精神的召唤。 永恒轮回透露出的悲哀,如果接受了这一点,那就是无意义的世界和人生,你愿不愿意再过一次又一次?答案是愿意,怀着强力意志和责任,在永恒回归的无限循环中,作为一个碎片的你的人生会留下永恒的痕迹,因此你必须对此负责。屈服于此过程的皆是弱者,而强者能承受宿命的重锤而勇敢的直面虚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