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晨送完孩子回到家,看着床上的被子没叠,桌上的碗筷没收,衣服东一件西一件,地也没扫,我整个人都不好了。
得,快收拾吧。
但我的腿却下意识地向沙发走去。习惯性地拿起手机,刷微信,上淘宝。转眼一个小时过去了。于是焦虑、紧张、自责、无助慢慢在身体里蔓延……
快一周没给妈妈打电话了,今天该打了。但我好怕听到她这儿疼,那儿不好。这些年,因为妈妈一直病着,我都快成了惊弓之鸟了。唉,那就明天再打吧,于是就明日复明日了。越拖越焦虑,越焦虑越拖。
换下来的衣服要及时洗掉,攒一起洗有可能会没得换还累个半死,但在洗衣机没塞满之前怎么就想不起来洗呢?
网上形容拖延症的人:间歇性踌躇满志,持续性混吃等死。
还有个对大学生的调查数据:有90%的人偶有拖延。有65%以上的人经常拖延。
看来,大家都差不多。把更快更好更强能落实到行动的人毕竟是少数。
只是这症状后面的原因是什么呢?是因为懒惰吗?我想这只是个表面原因。
每当拖延症发作时,我都感到一种隐隐约约的无力感。是那种我怎么可能做好呢?我好累,再说吧,能拖一时是一时。这其实就是自我价值感低。不相信自己能做好。尤其面对一些有难度的事情时,首先涌动的情绪就是烦躁和焦虑。然后选择逃避,去做其他的事。最后逃无可逃,还得痛苦地面对。
然而,当你硬着头皮去做时,发现也没有想像的那么困难嘛!
就像今天面对乱糟糟的房间,熟悉的情绪开始涌动,在纠结、抵抗、分析之前,我就没让自己多想,直接从收拾桌子开始干,然后扫地……咦,干着干着注意力就在眼前要做的事情上了,忘了刚刚的情绪了。
心理学家说过,认识决定行为。
心理学家又说了,行为也可以决定认知。
就是说,对付拖延症的方法就是先别管什么心理建设,先让自己行动起来,立刻,马上。行为会影响大脑的判断,然后固有的模式会随之变化。
嗯,这是个行之有效的办法,我确实也做成功了几次。只是,人的行为模式,是多么地顽固。就像今天我没有被拖延症拖垮,而是成功及时地把要做的事情做好了,看着整洁的房间,我有了小小的成就感。于是告诫自己,下次还要有这么美好的体验。但我知道,我还会有拖延的时候,它太根深蒂固了。
但还是要给自己一些必要的肯定。因为减少拖延的次数就是在进步啊!每做好一次就肯定自己一次,把那种小小的成就感记在心里。
一次次做出来,一次次肯定自己!拖延症肯定会离我们越来越远!
虽然我们有诸多问题,虽然我们暂时也没有成为更好的自己,但还是要爱自己。
那一天将会到来
带着喜悦,你问候自己
到达你自己的门口,看着你自己的镜子,
你们彼此向着对方微笑,说,请坐吧
你将再一次爱上这个陌生人,她,就是你自己
给她美酒、食物
将你的心再度交还给她自己
给这个爱了你一生的人
以前,你忽略了这个陌生人,为了其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