判断产品机会,可以基于一个底层思维和三个方法。
首先,要具备“点线面体”的战略判断底层思维。
什么意思?普通人勤奋努力的工作,其实在意的只是当下的点,但却少有人在意这个点所依附的线的情况,线所依附的面的情况。然而单凭任何一个点都不会产生过多质的收益。给你举个例子,如果有一对双胞胎,10年前同时大学毕业,哥哥选择了到报社工作,弟弟选择了到腾讯工作。10年来,哥哥勤奋努力,弟弟干的可能不温不火,但10年过后,两个人的境遇会怎样呢?相信你也猜到了。这就好比,一个点在一个下行的线上,再努力向上爬,都抵不过线下沉的速度,更抵不过线所依附的面的变化速度,以及面所依附的体的变化速度。所以,一个穷人想要变为富人,一定要借助经济体的崛起,否则即使你再努力,终将是“穷人勤奋的一生“。
所以,很多时候,当我们在做机会判断时,不要只在一个“点”上反复纠结,而应该跳出来,研究一下这个“点”下面的大框架—— “线”“面”“体”。一个人要做成一件事,并不是看你自身有多强,而是你要顺势而为,于万仞之上推千钧之石。你要明白外部的势能才是最关键的,而不要过于苛求那个跟随你的“点”,这才是决策的关键。这就好比,你是一个将军,带着一个队伍去打仗,但是士兵怕死,不敢往前冲。这时,你告诉士兵,要勇敢,不要怕,是没有用的。这时,你要带着士兵们爬上一个山头,进可轻易推石头下山砸向敌人,退可轻而易举的防守。这就是利用外部势能,为组织赋能。
其次,三个方法分别是指场景分析,用户画像,以及痛点、痒点和爽点的识别。
我们都知道,互联网商业有三个核心词汇,产品、流量和转化率。产品比拼,流量争夺,转化率优化,也就是互联网商业竞争的全部。而场景就是用来抢夺流量的。那么场景是不是仅仅是一个时间加空间的场域呢?不是的,场景需要让用户停留在这个空间的时间里,用情景和互动触发用户的情绪,让用户在这个空间停留和消费。比如,吃饭完,回家吃是一个场景,加班叫外卖是一个场景,情侣约会是一个场景,和朋友聚餐是一个场景,求人办事也是一个场景。不同场景下,发生的消费行为是不一样的,所以开一家餐厅,重要的不是你做的菜,而是要运营一个场景。
那么,有了场景,谁是你的用户呢?这里有两套经典的用户画像。我们先来看第一套用户画像。如果你有一篇草地,你要利用草地来养羊,那么你的重点关注对象,就应该是第一头羊,和羊群中的头羊。什么意思?第一头羊来吃草,你一定要让这头羊吃的开心吃的爽。否则,就不会有第二头羊和第三头羊。当然,让第一头羊吃的爽,也并不意味着你要调用一切可支配的资源,来服侍第一头羊,这不是可持续的。而应该凭借草地原本的样子,吸引住第一头羊。那么当越来越多的羊群来吃草的时候,要关注谁呢?一定要关注不同羊群中的头羊,头羊是有引领作用的。除了第一头羊和头羊,还有一个用户就是狼。如果狼来了,你可以把羊群圈起来,打包卖给狼。这就是第一套完整的用户画像。
那么,对于羊而言,是不是可以进一步的做区分呢?答案是肯定的,这就是第二套用户画像。羊可以分为大明羊,笨笨羊和小闲羊。这又是什么意思呢?大明羊,就是使用产品时有明确目的的用户,例如百度和京东服务的用户,大明羊会带着清晰的目的搜索自己想要的东西,买到了就结束了。相比之下,笨笨羊,就是没有什么明确的目的,只是随便框框,遇到合适的就买一下,遇不到就算了,淘宝服务的用户就是笨笨羊。再者,小闲羊,就是比较闲,需要打发时间的用户,腾讯和抖音服务的主要就是小闲羊。
有了用户画像,更进一步的,需要明确用户的需求。这就有必要知道什么是痛点,痒点和爽点。痛点是恐惧,让用户害怕的就是痛点,比如下雨天怕打不到车,网上购物怕买到假货。爽点是即时满足,有一个需求,可以及时得到满足,就是爽。比如,想吃火锅,叫个外卖就给送来了,这就是爽。痒点是虚拟自我的实现,比如看明星直播,购买明星穿戴的用品,把自己想象成为明星的样子,这就是痒点。如果一个产品,既不能给用户解决痛点,也不能带来爽点和痒点,那么就需要特别的留意了。
以上便是判断产品机会的一个底层思维,和三个方法,希望对你有所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