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是“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还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在古代,科举是寒门学子唯一能通往仕途的通道,因此为了能够拿到通往仕途的入场券,莘莘学子便开始了日复一日的寒窗苦读。既有孟母三迁的佳话,也有凿壁借光的故事,更有“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的挑灯夜读。在那个时候只要他们足够努力,他们就有机会和那些世袭的“官二代”并肩朝堂,光宗耀祖。而现在,寒门贵子还能如此一帆风顺吗?
科举考试虽然废除,但学生离不开考试,高考则依旧是莘莘学子通往成功的敲门砖。虽然高考依旧脱离不了以分数论英雄的弊端,但是随着社会对人才不断提升的要求,高分已经不必然能够通往成功了。人才竞争日趋激烈,当代的寒门贵子该何去何从呢?
虽然现在教育资源在向偏远地区倾斜,但教育资源依旧不均。富裕家庭自然有足够的能力对孩子的教育进行投资,从琴棋书画到武术技能,父母倾尽所有为孩子铺路。但是不可否认依旧有很多贫困家庭,他们没有足够的金钱去投资教育,甚至对他们来说读书都是一种奢望。在各方的支援或者在父母从牙缝里挤出来的学费读书,因为珍惜他们自然努力,但无论他们多刻苦,在起点上就已经落后了一大截,这个差距该如何弥补?
曾经有人说“农村的孩子用了18年才能和城市孩子坐在一起喝咖啡”,只是坐在一起了,他们的差距就不存在了吗?不过是自欺欺人罢了,别的同学既有傲人的成绩还多才多艺,而自己能拿的出手的只有成绩。有朝一日要踏入社会步入工作岗位,这种差距更明显。企业自然喜欢综合素质更优秀的人,而那些除了分数没有其他特长的“寒门贵子”却一次次被拒之门外。公平吗?不公平吗?
《人民的名义》想必大家都看过,祁同伟就是一个寒门贵子最好的代表。他有理想有抱负,想着自己可以“胜天半子”,但最终他还是向社会妥协了。因为同班同学有家室有背景,可以轻而易举的进入自己想去的岗位。而各方面都不差的他就因为自己没背景便一次次被拒绝,看起来像是自己能力不足,实际不管他如何努力结局早已注定。为了能实现他的理想,他不得不顺从现实,操场上那一跪是换来了他后半生的坦途,但那一刻他的自尊也丢掉了。
他和梁璐有爱情吗?没有,一点都没有。他下跪的那一刻想必心也死了吧,本就没有爱情的两个人因为各自的目的在一起,结局自然也好不到哪里去。到最终,祁同伟变坏了,但是他变坏其实也是意料之中的,以前他太穷,他太渴望权力。所以当他有了权力的时候他便想着用自己手中的权力为亲戚牟私利。换个角度想,他其实还是一个知道感恩的人。
最终侯亮平打着“接他回家”的旗号来劝降的时候,纵使他手里有枪,纵使他对老天不公无可奈何,他也没有将枪对准自己的同窗。他离开了,带着尊严离开的好。他临死前问侯亮平的那一句“犯错的不只是我,你为何盯着我不放”也道出了这个社会的现实,说到底,还是因为他没有权势,最终成了一颗“弃子”。
电视剧是虚构的,但现实中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他们有才能有实力,但因为没有经济基础他们一次次被社会抛弃。而有些时候为了得到一个机会他们要牺牲太多。
我们村里有一个高材生,他是大家口中“别人家的孩子”。每次村里人教育自己孩子的时候都是“你看看谁谁谁,再看看你”。他一直学习成绩都很好,一路绿灯的考上了北京的一所名牌大学。后来研究生、博士生也一帆风顺到现在去了美国。如此成就本该人人羡慕的,但是他的爸爸妈妈却并不开心。
后来我才知道原来他读研读博到工作都是岳父出钱出力帮他搞定的,而他也做了上门女婿。 虽然思想进步了,但是在农村孩子随妈姓还是会觉得自己没后被人嘲笑。最让他们老两口接受不了的是儿媳妇喜欢儿子但却不愿意接受了这个家庭。结婚的时候我去看过,作为新娘她一直连笑都没笑过,有些习俗不一样她丝毫不掩饰自己的不快。本来就是两个阶层的人也注定他们婆媳关系不会对等,后来听村里人说当时她们结婚的时候婆婆给准备的新被子被嫌弃了,儿媳妇说让婆婆捐给希望工程。
不管老两口怎么努力,他们终究是没办法让媳妇接受他们。 现在,那个让我们一直作为楷模的他去了美国,自然孩子也在美国。老两口一辈子没出过远门,更没能力出国,两个孩子5年都没见过一面。那个“别人家的孩子”真的成了别人家的孩子了。
以前,寒门贵子是一段佳话,而现在“寒门贵子”似乎成了一个笑话。究竟有多少“寒门”学子真的能凭借自己的努力成为“贵子”呢,我不知道。但我知道如果教育资源持续分配不公,“寒门贵子”将越来越少。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源泉,解决“寒门贵子”的尴尬非一朝一夕之功,给“寒门”学子找寻出路,需要从根源着手。
从精准扶贫解决温饱问题,到教育资源优化配置,越来越多的人脱离贫穷,越来越多的学子可以享受原本城市孩子才可以享受到的优质教育。相信“寒门”越来越少,“贵子”越来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