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睿观通 #认知升级 +15
「为什么读了这么多书,却很少发生真正的改变?」
今日小伙伴邀请我加入微信读书,联想到之前参加的古典老师组织的个人发展共读会,想唠叨几句读书的碎碎念。
如果把读书分成两种,一种是功利的,满足当下工作或生活的特性目的;另一种是休闲性,没有太多目的,就是单纯喜欢,这里更多想讨论功利性读书。
在功利性读书里,读书有明确目的,而很多人,读了很多书却很少发生真正的改变,原因是读了但提取不出来。这里有一个误区是把读书的衡量标准定义为“阅读量”而非“提取量”。
提取远比阅读要困难,要提取一本书的内容,不单是靠阅读记忆,更要靠与旧知链接。
内容提取深度的六个层级是:
数据:看到过。
信息:看懂了。
知识:和自己过去的体验/知识关联上了。
洞见:解释了很多之前不理解的点。
智慧:感觉已经都懂了。
原点:世间万物都可以用一件事来解释。
我们绝大多数人,对内容的提取,仅仅停留在第二层级,也就是说,仅仅能读懂、能理解某个信息而已。
而新的知识,需要通过链接旧的概念,链接旧的体验来获得,这就是为什么,我们需要用自己的话把知识说出来。
所以读书不是靠记忆,而是靠理解和表达,还记得之前我分享的费曼学习法?用教授代替自学就是践行新知关联旧知的最佳实践。
所以我们不是没看书,而是不会用。
而且除了关联旧知,我们还要花时间把这个关联记录下来。记录的时候越困难,提取的时候越容易,一键剪藏让信息的输入太过于便捷,以至于连你自己都忘了收集过什么。
那么怎么做到很好的提取一本书中的内容呢?
有如下四个小步骤:
1、原文摘抄:摘抄原文,分类整理记录到某个容易查找的地方;
2、自我表述:放下原文,用你的话去写一下原文的含义;
3、引申示意:对于这个内容,你的经历、感受、想法是什么?
4、锚定价值:标记知识的应用场景,遇到什么情况,你会用到这个知识?
如此尝试之后,虽然记录信息的难度大大增加,但是你可以在需要时很方便地提取信息,比如我写这篇文章,就是提取加工了之前整理的信息,只用了二十分钟就完成了写作。
我读书窍门是:关注提取量、而非阅读量;新知学习靠链接旧知获得;复杂输入,简单输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