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晚饭吃面条,俩宝都要求放核桃油,给老二倒完,瓶盖没有拧紧就放在了桌上。
刚好老大急冲冲跑到餐桌吃饭,胳膊肘不小心把瓶子弄倒,油撒了出来,爷爷有点心疼油撒出来说:撒了一半。大宝说:幸好还有一大瓶。
看两者的思维模式果真不同,孩子看到的是还有多少,类似正面,而成年人好多都是负向思维。
大宝边说上面的话边找纸巾擦拭。我看到呱呱扯下纸巾,小心翼翼的擦拭油。
奶奶从另外一个屋子里过来,看到桌子上撒得油,很想帮助孙子,麻溜的拿一块抹布一下子擦得干干净净,呱呱立马晴转阴,然后就又大哭,小孩子变脸也太快了。
呱大哭抗议:“我就要脏脏的,我要很多油,你们给我倒在桌子上”,很快情绪就发展到难以控制。
奶奶的好心没有被孩子接收到。
我态度和善并且坚定的抱着他:宝贝,妈妈很爱你,可是油是用来吃的,妈妈不能答应你的要求。
呱很生气不让我抱,推开我还是一直哭。
我还想多安慰一下这个小孩子:宝贝,你想哭就哭出来,妈妈就在这里陪着你。
1岁8个月的老二在旁边吃饭也想安慰:哥哥,不哭咯,不哭咯。
哥哥自己哭了10分钟左右,我们在旁边也陪了10分钟。
在这件事情上我坚持和善而坚定,“我尊重你的感受,但不能接受你刚才的做法。”
和善的理解也许可以解读是态度,但是实质是爱,是尊重。尊重孩子,尊重自己,尊重情形。
3岁以后,孩子开始从家庭走向幼儿园,接触到了更多的规则,开始了最初的社会化过程。随着孩子认知能力的进一步发展,他们开始理解为什么有这样或那样的规则,应该怎样处理矛盾才能不被惩罚。
3-6岁是坚定规则的时候,可而规则不是单一限制和控制,而是理解规则建立的必要性以及自己的责任,并在此基础上参与规则的建立,孩子便乐于遵从规则。
孩子的成长当中,规则不要太多,建立原则性的规则就好,规则太多,往往会限制孩子的人格发展。帮助孩子建立良好的规则意识,让孩子在人格上有尊严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