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期的最后一天,准备了许久、期盼了许久的年终于要过完了。相信大多数人都死活不想把年过完,并且提前声称自己患上节后综合证。
按说一年之初,正是意气风发、朝气蓬勃,撸起袖子准备大干一场的时候,我们为何如此渴求要把年留下呢?
有人说是因为假期太短,能歇着自然比干活舒服,固然有这方面原因,却只占一小部分而已。国庆节也是七天假期,国庆结束的痛苦感跟春节就完全没办法比。
其实,主要原因在于,过年给了我们一种密集的仪式感。
关于仪式,《小王子》里这样一段话:
“你每天最好相同时间来。”狐狸说,
小王子问:“为什么?”
“比如,你下午四点来,那么从三点起,我就开始感到幸福。时间越临近,我就越感到幸福。我就发现了幸福的价值……所以应当有一定仪式。”
“仪式是什么?”小王子问。
“它就是使某一天与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时刻与其他时刻不同。”狐狸说。
一年之中,从没有像过年有如此多的仪式,祭灶、蒸馒头、猪肉、帖春联、团圆、守岁、放鞭炮、穿新衣、压岁钱、拜年、走亲戚、接财神……。
每一种仪式单独拿出来都能算作一个节日,比如中秋的团圆、比如清明的祭祖。但过年不同,过年把如此多的仪式按顺序一一排好,一步步加深我们对整个过程的仪式感。
富足的食物、崭新的环境,让我们相信新的一年会更美好;我们视线所及是春联、窗花、鞭炮、灯笼这些喜庆的大红色,心情不自觉的愉悦很多;家庭的团圆带来不少新鲜话题,增进人们之间的感情,觥筹交错间更是让人陷入欢乐的氛围。
如此,一场集体的狂欢在过年七天中不断释放,充足的仪式感加上不断的心理暗示,给我们足够多的快乐,全民的参与更为这场狂欢赋予了特殊的意义。我们一边抱怨年味越来越淡,一边全身心投入其中。过年带来的欢愉是任何节日都不能替代的。
这么说的话,我们好像是过了一个假年。它刺激我们不理智的消费、诱导我们相信并不存在的东西。每一件事物、每一个仪式,都是基于心理学上诱导人所用的,我们这不是被骗了吗?
恰恰相反,过年虽然是人为赋予的各种仪式,这些仪式正是为了让人放松和喜悦才设计出来的。在古时候,普通老百姓并不是每天都能吃饱,也不是经常都有新衣,生活在大多数时候都是艰难的。
每年安排几天时间让人们不用劳作,还能吃饱喝足、走亲访友,给人们一年的劳作以极大的奖励,并为来年的日子赋予美好的愿望。过年就变得十分重要。
放到当下也是一样,每天平淡的生活需要一种喜悦,整日辛苦上班需要休息,在外务工的人需要温暖的团圆。我们需要在每年抽出一个时段,来认真犒赏自己,并为来年期待来年能更加美满。
既然节假就要过完,我们不妨再为自己设计一个仪式,比如在半个月后给自己买件衣服、吃一顿死贵的大餐、去某个没去过的地方,等等。有了奖励和仪式,内心就多了期盼,节后综合证就没那么难熬了。
或者,有人做一个详细的新年计划,每一项都可以按进度完成。在进度达标和目标完成时,再去奖励自己,这样带来的喜悦和仪式感更为强烈。
新的一年,祝各位读者吉祥如意,平安康泰。年过完了,鹤壁有得聊还在,一定要关注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