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作业对于每个人,有不同的内涵和表现形式。比如一年级娃的语文寒假作业之一,要求每天家长给讲一个故事或协助娃看一篇文章,从中挑出一个“好词”来进行造句。回想三十年前,寒假作业基本就是一门主课对应一本联系册,寒假写完,回来上交就可以。
“三十年河东河西,再回首沧海桑田”小学教育给我就是这种感觉。
家长参与程度空前提高
投入时间
基本要求全程参与,从人类认知角度上这无疑是符合客观规律的。小朋友们世界观都没有,遑论方法了。没有“扶上马,再送一程”的话,能学成怎么样真是个0-100随机分布事件。
比如英语作业的每日要求分为从低到高四个水准等级:1. 听录音 2. 指读 3. 背诵 4. 表演。给了一张表格,每天由家长监督评定之后签字。一般图省事的家长,就找个app能给娃放个5分钟英文,意思意思就得了,这样效果只比不听好一丁点。该不会读的,还是不会。如果多投入一点时间,达到2的要求,起码娃看到单词会有个机械记忆。如果能找个英文绘本给娃边讲边重复,即便不能死记硬背出来,能让娃即兴表演,这简直就是每小时收费几百块的xx英语口语培训机构的情景对话式教学啊!
数学偶尔会需要家长动动手,比如制作一个指针可以走动的经典时钟,用于教授娃如何辨认时刻。在三十年前简直是不敢想像的:那会儿老师在黑板上画一个钟,教三遍之后开始点名过关,认不出来戒尺伺候,放学留下来直到认全了为止。嗯,我现在看不懂手表也是可以理解的......
陪伴
三十年前,家长下班回家看到孩子在玩,第一句往往会问“作业做了吗?”,关注孩子学习的因素肯定是有的,然而自己当爹之后才明白,更多可能是让娃有点事情做,而不是在家里上蹿下跳上房揭瓦,或者跟着屁股后面追问“为什么为什么”或者“后来呢后来呢”。而做作业,无论娃做得好坏,是不是真的学到知识、或者真的熟练了试题,其实某种程度都是不重要的,关键是作为一种万能方法,能让娃安静下来待一会儿,让自己从工作的纷繁中解脱出来喘口气。
当时虽然省了点事,但当娃开始独立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时,没有可咨借鉴的方法,只能自行发挥。行为方式来源往往是电视剧(琼瑶奶奶的一哭二闹外加无限重复台词....)或者漫画,小说等文艺作品。这些理想化的东西拿来指导生活?如果不想十几年后被青春期的娃气死,还是抽点时间把自己认为那套“某一范围内”行之有效的待人处世方法交给娃比较好。从投资角度上,这属于超长线的操作,但是无论如何不会亏。
学习生活更加丰富
比如一年级开始就上英语课,娃可以进行简单的英语会话,而她爹直到4年级才开始磕磕巴巴念单词。上手功课,居然有摄像设备对准老师的操作台,将影像实时在大屏幕上播放出来,当年我坐最后一排完全只能靠示意图加上自我想像啊!
还有学校免费送娃去动物园海洋馆参观,一张票120啊,只能感慨——“祖国强大了”
打铁还需自身硬
娃的成长环境升级,对家长的要求和以前比也是天上地下。以前顶多让家长监督背课文签个字,今年海淀区某学校的家庭作业,各科汇总打印出来有3张A4纸,每条都没有具体要求,而是让家长发挥主观能动性。但如果家长选择让孩子自己完成,从头看到尾,发现没有一条不需要家长协助的。
比如语文课要求把假期去了古迹、博物馆、旅游胜地的照片汇总成ppt,附上说明文字,开学后让娃自己上台做三分钟演讲。——当爹的我要是不会做ppt怎么办?三十年前甚至有不识字的家长,而今天老师布置作业基本上假定爹妈至少都是本科毕业写过论文玩过ppt的......而前面说道的给娃讲英文绘本,别说英语不行,只要爹妈自己的口语不标准,那就是误人子弟啊!
只能继续感慨——“祖国强大了”啊......
时过境迁,现在终于能从某种程度上感同身受当年洋鬼子对我们的看法,而我们能做的,想来还是和筚路蓝缕时一样:生命不息,奋斗不止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