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10月13号开始听网课《一生受用的26堂幸福课》的。韦老师说起了这门课这本书的由来,说起2013年以来积极心理学掀起的一股热潮。本课程有26个计划,26个行动,26个幸福干预技术。
幸福是什么?听这门课期间,我也刚好听了清华大学彭凱平教授的一本书《活出心花怒放的人生》,书中他说幸福是一种有意义的快乐。中国人真是太聪明了,创造了幸福和快乐两个词,然而我们中国人其实普遍有点鄙视幸福,瞧不起幸福,认为谈幸福是作。
幸福是有方法的。韦老师说一个人遇到问题不可怕,可怕的是他被这个问题排山倒海的压下来,我不能做什么,这种无力感。当他有一种我能,有一种掌控感,我可以为我的生活作主,有了这种感觉以后,紧接着有一种信心就生发出来。这就是说推动幸福,这就是幸福干预技术的一种特点。
这门课我听到了第五讲,体验了《我的幸福路线图》技术,人人都是想自己幸福的,然而谁又认真思考过影响自己幸福的哪些因素呢?针对这些因素,又能做些什么呢?实际行动起来,这就是对幸福的干预,所以它不是心灵鸡汤,而是具体方法与行动。
很多的事都是在时间和空间上下功夫,在这两个方面去帮助他人或自己。一个人能去到的最远地方就是一个人心灵的最大空间。《西游记》中说孙悟空翻不出如来的手掌心,其实说的就是他的“心灵疆域”。未出茅庐,便知三分天下事,这是诸葛亮的心灵疆域;“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这是少年毛泽东的心灵疆域;“登泰山而小天下”这是孔子的心灵疆域。在时间和空间上做转换,便有了幸福心灵转机。
又想起了岳晓东老师给韦老师这本幸福干预书所作序的一段话。幸福人人向往……尝试一种新的方法,或许你会发现当自己内心发生转变时,你便寻得了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