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三十年前,我在教委宣传部工作。那年,教育系统组织朗诵大赛,当时的教委戚书记找到我说,教委机关也要出个代表,居然让我去参加演讲。我推辞,说自己嗓音低哑,岂不坏了大家的兴致,她说,我听挺好的,就你了。于是我就被推上那硕大的舞台。
我想,朗诵些什么呢?、
那时正值而立,血气方刚,棱角分明,常看不惯机关里吹吹拍拍,圆滑世故的风气。对那些违心揄扬,瞪眼说瞎话者,着实睥睨。也常常疑惑不解,分明说假话却不脸红,安之若素。那受褒扬者也心安理得,泰然处之。
于是,便冲动起来,选了鲁迅一篇散文《立论》作为朗诵脚本,真有点针砭时弊,以明心志的浩然。
朗读效果尚可,仿佛也有似乎热烈的掌声。但那相互吹捧的风气依旧,我才觉得沮丧。
不久,又调入市机关,发现那种情形尤甚。常见两个人亲密沟通,交头接耳,谈笑风生,以为绝对是好友,至少也是谈得来的默契同事。可一转身,其中之一便会反噬,原来二人素有仇隙。也有二人在机关里平素极少沟通,形同陌路,可晚上却凑到一起饮酒猜拳,好生亲热。原来是铁哥们。
所以才明白,人是有两张面孔的,一张是假的,用以示人,一张是真的,却藏在暗处。用假面孔说话,自然要说假话,即使是真话,人家也不会当作真话。所以,表面上的吹吹捧捧蔚然成风,人们相互消费着各种假话,满脸堆笑,其乐融融。
倘若我等年轻直言,便被视为稚嫩抑或清高,不谙世故,难免也就得罪人。假话和真话撞到一起,大凡吃亏的无疑是真话。这仿佛硬气功碰上玩太极的,你实他虚,终要吃亏。
于是我也便学着圆滑起来,尽管脸红心虚,还是硬撑着说假话,渐渐脸也不那么红了。大概是说惯了的缘故吧。
十余年的官场生活,让我这块顽石逐渐圆润起来,尽管骨子里还是那么耿直与孤傲,但不会让你轻易发觉,因为我也有了一张假面孔。但鲁迅的《立论》却真真切切地忘记了。
直到来到简书,在眼前不时响起的一片赞美声中,方才记起这篇文字。
二
鲁迅的《立论》告诉我们什么呢?
还是先来读读他的文字吧!(好在足够简短)
我梦见自己正在小学校的讲堂上预备作文,向老师请教立论的方法。“难!”老师从眼镜圈外斜射出眼光来,看着我,说。“我告诉你一件事——“一家人家生了一个男孩,合家高兴透顶了。满月的时候,抱出来给客人看, ——大概自然是想得一点好兆头。“一个说:‘这孩子将来要发财的。’他于是得到一番感谢。
“一个说:‘这孩子将来要做官的。’他于是收回几句恭维。“一个说:‘这孩子将来是要死的。’他于是得到一顿大家合力的痛打。“说要死的必然,说富贵的许谎。但说谎的得好报,说必然的遭打。你……”“我愿意既不说谎,也不遭打。那么,老师,我得怎么说呢?”“那么,你得说:‘啊呀!这孩子呵!您瞧!那么……。阿唷!哈哈!Heh e! he,he he he he!’”
三
此文收录在鲁迅散文集《野草》中。
很显然,鲁迅在这里对那些趋炎附势的文人进行了有力的嘲讽,也表达了勇于直言,追求真理者的尴尬和无奈。同时,捎带这也揭露了人性的虚伪。
简单归纳一下,简书人据此也似乎可以问为三种。
阿谀奉承凑热闹者,不管文字质量如何,一味吹捧,点赞不止,仿佛不去说几句揄扬的话,就不配吃人家的酒席似的。有时居然肉麻,让人脸红。这类人占绝大多数,我也曾如此做过,尽管违心,但确实做了。此其一也。
敢于直言,客观评价,点赞有理,批评有据,绝不虚饰,不对人,只对文。这是一种科学态度,也是对文字及其作者的尊重。但却明显不识相,大煞风景,难免得罪人,惹人不愉快。有时也会吵起来,招致讴歌者的挤兑,甚至还会遭到某种语言追杀。我也曾经历过。这类人最少,寻常看不见。此其二也。
只浏览阅读,绝不说话表态,因为这文字优劣绝不关我的事,没必要去谄媚,也没必要评说,不讨好人,也不得罪人。明哲保身,呵呵而过。这类人不多也不少,我也做过。此其三也。
此三类人恰好与鲁迅笔下的奉承者、挨打者以及呵呵者大致吻合。由此,我们不能不赞叹鲁迅先生确实深刻,居然超越时空,直指人性本相。
四
其实,点赞真是件好事。可以让习文者得到某种鼓励抑或激励,毕竟那是一种心血,是自己的的创造,如同自己的孩子一样,有时尽管并不漂亮,还是希望得到别人的认可。又有谁不想听别人夸誉自己的孩子呢?这是一种正能量。
问题在于褒扬者和被褒扬者的心态。倘若出于诚心赞美,自然无可指责。人家的文字确实漂亮,你不赞美反而是一种狭隘和妒忌了,做人便不够厚道。互相粉饰,网络上叫做互粉。这就是交易,有时是好心情兑换好心情,有时则是物质性的,功利性的,你捧我,我捧你,大家一团和气,利益均沾,好生快活。这也没有问题,本来这个地方就不是规范的文学花苑,而是带有一定娱乐性的文学爱好者的草坪,互粉一下,也不用自己掏腰包,基本没有什么成本,该多惬意!
如果双方都出于一种功利心理,追求某种量,那就不仅仅是一种圆滑了。尽管有人一再提倡文学商业化,但文学本身并不是商业,这种追逐便是一种逐利行为。
当然,我们都渴望自己的文字具有价值,不仅仅是文学价值,而且还附带经济价值。这种想法并不为错,甚至值得赞赏和鼓励。毕竟这是劳动,劳动创造价值,绝对符合按劳分配的社会原则。但这绝不证明互粉是唯一途径或者是必由之路。
真正的文学出路,在于在这里练习创作,多学习和吸收他人的点评,积累经验,积少成多,集腋成裘,最终走出简书,走向更为广阔的文学天地。
追逐互粉,其实就是一种浮躁心理反映,也是一种错置的认识。换而言之就是本末倒置。我们可以通过提高文字质量来博得点赞,却不能通过点赞来提高文字质量。倘若你只痴迷于吸赞,甚至于为赞多赞而纠结,我敢注定,你在文学这条路上将一事无成。
所以,祛除杂念,潜心学习,取长补短,踏踏实实,磨练文字,提升能力,这才不枉来简书一回。
谁也不会一辈子呆在简书,有志者,是真正离开简书的那些人。
在这里造梦,在外面圆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