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蒋勋说文学——从唐代散文到现代文学》
蒋勋先生的书看了好几本了。今天读完了他的《说文学》这本。我看书有时很拖沓,看了个开头,有时啃不下去,就放在一边的不在少数。读蒋勋的书,这样的情况可没有。总感觉蒋勋的文字(大多是讲座录音的整理)能渗透出温度、体味到情感。
去年买过一本罗胖推荐的钱穆先生的《中国文学史》,也许是课堂笔记整理成书的,便觉得读起来很干,最后也没有好好读完。《蒋勋说文学》这本书读完,让我品察到些许读书的味道,以前看书尤其是看古文名作,只能算是“囫囵吞枣”了。
听过苏轼的一句话,“读《出师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忠;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读《祭十二郎文》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友”,《出师表》《陈情表》好像中学语文课本里都有,还要求背诵,当时只觉得好难背,中学生的人情阅历能读出泪才是怪事。韩愈《祭十二郎文》也没有太深的印象。
蒋勋在讲唐代散文时,把韩愈和柳宗元放在领军人物的位置,他们开启了“古文运动”,倡导“文以载道”、用朴实的语言来表达真情实感、以知识分子的担当“为生民立命”为底层百姓发声,而不作辞藻堆砌、附庸风雅的“骈体文”、“贵游文学”,开知识分子眼睛向下、走入百姓、关注民间之文风。《祭十二郎文》的文字非常朴实,一点都不难懂,但非常感人,没有一般祭文的空话套话。柳宗元的《捕蛇者说》中学课本里也有,蒋勋认为这篇文章有短篇小说的影子,记录了捕蛇者蒋氏其人其事,其中很少有作者的主观情感,但读后却让人震撼。所以,蒋勋认为从文风上讲,鲁迅像韩愈,沈从文像柳宗元。
蒋勋把元曲分为两派,王实甫、白朴、马致远为文人派,喜欢讲历史讲贵族宫廷、才子佳人的故事,文辞优雅古典;关汉卿是另一派,用活泼的民间语言,讲民间底层百姓的故事。元朝的汉族知识分子地位低下,位列“老九”排在娼妓之后乞丐之前,缺少读书出仕的途径,便不得不转变社会角色而谋生,或者研究《易经》到街上摆摊算命,或者帮人家写文稿做代书,或者混在戏班子里当编剧,广泛接触民间底层,促进了民间文学的发展。关汉卿的影响那么大,就是因为他把戏曲创作的主题从帝王将相才子佳人转到了民间,转移到窦娥这样的角色上。《窦娥冤》这样的民间戏充满着泼辣和野性,受到老百姓的欢迎,民间被压抑的委屈得到一定程度疏解,这一现实需求被戏曲满足了。
到了明、清两代,戏剧和小说成了文学的主流,独裁高压统治下,知识分子将反抗思想融入到民间文学作品中,以小说、戏曲塑造的虚拟空间来说真话,表达叛逆和反抗。《水浒传》里的造反好汉、《封神演义》里的哪吒、《西游记》里的孙悟空,从男性的角度表达对正统压迫的对抗,《牡丹亭》里的杜丽娘、《西厢记》里的红娘或崔莺莺,则从女性的角度,反抗禁锢自由的礼教,追求自我和青春的绽放、人性的解放。晚明的唐寅、徐渭、张岱在正统文化败坏、官场实难相容的情况下,向内反省,面对真实的自我,追求自我文化、发展性情文学,也是无奈之中的自我解放吧。
民国作家群里,蒋勋推崇鲁迅和沈从文两位。鲁迅的作品无论是小说还是杂文,批判性是同时期其他的作家作品无法相比的。鲁迅的文字很重,充满着社会责任感,用非常愤怒的呐喊来叫出内心的压抑,他是想用文学来医治当时的社会文化、改造这个民族的灵魂。蒋勋在书里逐段解读了《藤野先生》这篇小说,让人领略鲁迅文字的力量和魅力。沈从文则是用淡淡地不着痕迹的白描写出当时整个社会的状况,文字特点是收敛、清淡、空灵,读后让人感到苍凉、无力,但是很真实、很震撼,背后蕴藏的力量同样很深。
读了这本书,我的待读书单又打算增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