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参加了书友会的活动,这一期共读书目是木心的《哥伦比亚的倒影》。
从题目看是猜不到内容写什么的,并且一开始我以为是本小说。开头看了几篇才发现是散文集。虽然读书的时候写周记常常写散文,不过自己知道那些是凑数,基本是想到什么写什么,完全没有“形散而神不散”的意思。
木心是很有名的,但我平时还是倾向于看轻松的小说更多,总觉得散文需要更安静的时候才好读。安静的时候才能好好思考那些一字一句之下不散的神魂。读书的时候可能还读些小小说、微型小说什么的,工作以后总以忙、累为借口,读的就大多是可以不用多想的休闲小说了。大概我对散文总还有些敬畏,如果不能好好读,索性就不必开始了。像读小说一样哗啦一下就过去了的读法,在我心里是不适合散文的。尤其是诸如木心等大家的作品。
这次读倒影,也是因为今年好久都没有去参加书友会的活动了,好不容易有时间去就咬咬牙报了名。报了名之后,快快的下载了一本电子版到kindle上,在某个尚算安静的午后读起来。翻开读了几篇,就觉得像回到高中的课堂,不想听必修课的课本,反而喜欢看选修读本里的文章,有种特别的味道。是不用作答于纸端的阅读理解,读到什么,想到什么,完全出于当时的阅历吧。倒影里的每一篇散文,几乎都可以作成高中语文的阅读理解,只是不要标准答案,一千个读者可以读出一千个木心来。像我这样带着目的去读,读到某些句子的时候,大概就会产生一种有人要问你“作者当时在想什么?想要表达什么意思?”的感慨来了。
木心的文字,都很简单而简洁,其实不去深思也能轻松读完,但总会有些语句触动到你,让你不得不让自己再去深究其内真意,至于什么真意,那每个人想到的恐怕都不一样。好像每一句都有画外音,言外意,又好像没有,只是在单纯说事情。这样也挺好的。
中庸而趋极的中国人的耐性和猾癖一至于此。
中庸而趋极,实在是太好太贴切的形容与评价,若是没有读到这篇《九月初九》,我也实在是想不到居然还能这样来形容中国人。倡导而践行着中庸之道,但在某些事情上却又无限趋于极致的中国人,有时候用极端都没法概括。
《童年随之而去》里的那只碗,大概也给很多人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尤其耗费了人力与时间拿回来的碗最后却消沉在水里。
现在回想起来,真是可怕的预言,我的一生中,确实多的是这种事,比越窑的盌珍贵百倍千倍万倍的物和人,都已一一脱手而去,有的甚至是碎了的。
那时,那浮氽的夗,随之而去的是我的童年。
这碗,这语言,再配上木心坎坷的一生,怎不让人惆怅。
木心,值得在更安静的时间一读再读。木心的倒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