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为庸碌?字典里的解释是平庸而无作为,口语是瞎忙,实际生活中的表现是永远在奔走,从来未攀登。
那么人为什么会庸碌?归根结底是一个原因,资源匮乏。它致使由内而外产生两股力量限人于庸碌中,外在力量是资源分配只能孕育千分之一的成功者,内在力量是不安让人更看重眼前利益。说直白一些,人人平等只是理想社会,无论何时金字塔结构才是最稳定的形态。如果说塔尖是成功者,那么塔底阶层是无意识的庸碌者,塔中阶层便是意识到庸碌的庸碌者。但有没有意识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既然生活在金字塔里,就要遵循金字塔的道理。而这道理是成功者制定的,用以限制(不是杜绝)阶层流动,让更多人安于庸碌。
小的时候在《读者文摘》上看到一篇短文章很能说明何为道理。它讲的是村庄干旱,有两个年轻人自告奋勇地挖井的故事。开始两个年轻人都在一个地方挖,挖了三天都没有水。其中一个年轻人换了个地方,挖了两天出水了。故事的结尾告诉我道理,成功要灵活。
然而后来我发现这个故事被讲出了许多花样,有说换地方的年轻人四处挖坑都没水,反而不换地方的年轻人用了半个月挖出甜水井,这是成功要坚持;还有说换地方的年轻人请来专家,用科学的方法探出水源,挖半天就找到了水,这是成功要提升自己;甚至有说挖出钻石或者石油的,这是成功需要机遇。一个故事换个结局就是个道理。
再来讲个真实的例子。我们小城有个开汽修厂的商人,同时还资助一家敬老院,并出资给贫困学生上大学。他无数次在媒体新闻上强调,成功要源于诚信和拼搏。但事实是,当他还是个洗车店老板时,以入股的方式欺骗员工,开了个小汽修厂;当他是小汽修厂老板时,以入股的方式欺骗朋友,拿下了政府修理订单,开了个大汽修厂。当他如此行事至功成名就时,过去的员工家里的地都卖了,只能出门打工,过去的朋友拿不回欠款,生活质量今非昔比。但他成功了,就不缺歌功颂德的人,也不缺更高层次的可利用的朋友。
我不是说成功者都如这商人,但可以肯定一点:讲道理的先决条件是你必须成功,而每个成功者都能讲出冠冕堂皇的道理。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听过了很多道理,却依旧过不好生活的原因。
许多道理被竖立起来,活在别人道理中的人注定庸碌。
不仅仅是成功学,人类还在不断地发明新道理,大的层面有社会制度、宗教教义和各种主义,小的吃喝玩乐都有门道。特别是信息时代,每个人都想利用网络成功,于是谁都想出来讲讲道理,该怎样、不该怎样,会如何、不会如何,为什么、不为什么,这些东西满天飞。事实上,互联网每出现一个新的信息传播媒介,就会引发一阵狂欢。人人都想成为讲道理的人,利用庸碌的大众让自己成为成功者。
综上所述:在资源有限的前提下,金字塔内不需要太多的成功者。已成功者掌握资源分配方式,利用规则、制定道理,让人迷茫、麻木,进而变得庸庸碌碌。
但随着时代发展,总是有新的成功者出现,他们如何破解迷雾呢?这就涉及到人生层次。
人生分为生存、生活和生命三个层次。它们的区别是,生存层次的人缺乏自我意识,被动的按照利益驱使而行动;生活层次的人有了自我意识,主动顺应甚至利用金字塔的规则,但他对其它阶层以及金字塔本身缺乏理解;生命层次的人,自我意识强大到可以思考整个金字塔乃至塔外的生活,更有甚者尝试构架新的社会结构。
概括来说就是:
生存者有价值观,没有人生观和世界观,是庸碌的大多数;
生活者有价值观和人生观,缺乏世界观,是需求明确的人;
生命者三者都具备,是天才或者疯子。
按照世人的标准,成功就是爬上金字塔的尖端,成为那千分之一。从层次上看,生活者和生命者都有机会,生活者利用规则逐次向上,生命者创造规则颠覆常识。但生存者,自我都认知不全,即便有登顶的机会,也是被人利用罢了。
相互利用是很正常的事情,人本来就具有兽性,争夺资源也是本能。对于上位者而言,不能消灭潜在竞争者,就让他们麻木庸碌,这不难理解。不想做庸碌的人,先要提升自己的层次,了解和利用人类社会规则,洞穿旁人讲的道理。古人云:修身、养性、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是储备知识,养性便是提升层次。不要寄希望于别人会告诉你怎么做,那是他的道理。提升层次的唯一方法是多看,多想,多经历。
下节预告:难得闲暇把过往的笔记翻出来整理,所以尽量把它们捋顺。下次要聊聊认识自我的事情。提升自我,首先要认识自我,而自我是由四个元素构成:欲望、规则、物质和关系。另外我所写的就是我完整的世界观,如果能与同样有完整世界观的人产生摩擦碰撞,便是快乐的事情,谢谢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