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教师,新成长
我是一名老教师,明年就退休了。
学校要求人人参加今年暑期的“兴成长计划”线上继续教育培训。起初想着像以往一样进入指定网页,观看视频学完时长,完成30学时,再加上线下的专业课程培训,也就完成了继续教育学习任务。
没想到今年的“兴成长计划”是一种全新的培训模式,以线上直播形式开始,大家有问题还可互动、直接可以对话、请教老师来答疑解惑。并且提前明确了学习过程:CCtalk·听课——互加鱼塘·打卡作业——刻意练习·结伴学习——学以致用·提升教学。这样的学习方式对我这个平时使用信息技术不太熟练的人来说是增加了难度,也提出了挑战,因自己在家摸索,就连下载小程序APP,找打卡作业页面,打字做作业,上传图片等都费了好大周折,通过努力最终能够顺利进行学习,按时完成打卡作业,觉得自己在信息技术使用中有了很大进步,给自己以鼓励,坚持就是胜利。加油!
正由于“兴成长计划”培训团队,整个培训项目设计完善,每位主讲的老师都是全国优秀的专家教师,他们理念先进,准备充分,讲义条理清晰,讲解明了,又很接地气,讲课老师们将他们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与教学经验传授给我们,使我受益匪浅。首先是思想认识教育理念上得到很大提升,同时进行理论联系实际,刻意练习、向优秀学员学习,学以致用,对今后做好教育教学工作有了很好的指导作用。
通过学习我在思想认识上发生了巨大改变,教育教学理念上得以提升。
一直认为自己作为一名普通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师,按照学校的工作安排,担任《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任务,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按照课本内容认真钻研教材,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认真备课、上好每一节课,尽职尽责,做到教书育人,就是圆满的完成了教育教学任务。通过此次培训学习,思想发生转变就从《未来学校》开始。
了解《未来学校》一书是在《火种》“樊登读书”中,作者朱永新教授分享他对未来的学校的看法。他认为未来的学校将会由“研究中心”取代。也就是说,人们学习方式是开放的,不是在围墙内进行学习。它是超越围墙的,超越课堂的,超越校园的。是线上和线下结合起来的。社会教育资源和学校教育资源互通的一个过程。其次,整个的教育体系都要进行改造,未来一定是个能者为师的新时代。有了人工智能的出现,大量的知识性课程,其实是不再需要由我们一般的学校去完成。我们的学校更多的是应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听后一脸蒙圈,疑虑重重,并且产生了焦虑情绪:那就是说未来就没有学校了,由“研究中心”取代,学生是有选择性学习,学习是自由的,想学什么、喜欢什么就学什么,就一定能学好,学有成就?是不是有些太天马行空、太理想化了?那我们老师呢?我们的大部分教师就都失业了、落伍了,由“能者”即“社会的精英”作为未来学子的导师?满脑子问号???
通过7月29日兴成长特别课程《未来学校》课程发布,了解到此时全国多地一批教育专家、学校校长正聚集在线上、线下进行着“2029学校共创行动第二届年会——未来学校、未来教师、未来学生”的研讨。了解到他们有更先进的教育理念“教育理念:若教育不在今天为未来做准备,而只是局限于眼前,我们的孩子如何拥有未来。” “未来的教育是培养未来社会的人。” “给学生更多应对未来的能力。”。。。。。。接收到这么多新理念,新思想,新思考,新的课程研发,有些地区已先行一步,开始组织探索、研究、推广、实施,并取得了很大成效,在培训课程中进行分享与推广。学习了,受益了,思考了:教育要发展,教育要进步,我们作为教育教学一线的教师该怎么办?
更新教育理念,紧跟时代步伐,刻苦努力学习,刻意练习,提高自己全方位能力,使自己能尽快适应现代化的未来教育。
通过思考,思想发生巨大转变,这是教育发展的大趋势。开始理解、认可、并努力走进“未来学校”。未来学校就是用互联网思维,打破封闭的办学体系,突破校园的界限。学习,可以发生在教室,可以发生在教室,也可以发生在社区、博物馆、科技馆,甚至可以去不同的城市游学。任何可以实现高质量学习的地方就是学校。打破传统的教学结构,围绕学生的真实生活重建课程体系。教师与学生、家长合作策划课程。并且和学生一同学习,帮助学生拥有幸福快乐的学习体验。从而实现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让学校成为美好生活的大家庭。
在此特别要提出的是每次看直播都要坚持到最后,期盼听到吴虹校长最后到位的梳理、总结、点拨。这就是专家与我们的不同,站位高,知识渊博,善于提纲挈领加以总结,把理论讲得通俗易懂,使我们如醍醐灌顶,豁然开朗,如沐春风。吴校长的敬业精神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向吴校长学习!向吴校长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