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第一、二章,相对于第二章关于"人格的研究方法",我对第一章的思考更多一些。读过两遍,我依然想回过头来阅读,因为,我在文字中看到了自己,看到了身边的一些教育现象。
第一章主要是介绍的人格的六个流派,并简要谈了每一个流派的理论、应用的领域自己已有的研究。每个流派触摸的仅仅是人格的某个方面:精神分析流派关注的是"无意识",生物学流派注重的是"遗传",人本主义流派强调的是"自我接纳",行为主义流派关注的是"条件反射和期望",认知流派是个人对信息的加工。
六个流派对"攻击和抑郁"作出了不同的解释,读着这些文字,我在思考,在行为主义流派的阐释中,提出了得到好处的行为就会重复出现。我想到了自己的孩子,他最近迷恋"猪猪侠",他经常拿着道具,摆出不同的造型,大声吼:"五林威力,变身!"甚至将手中的道具指向了他人。我觉得孩子有自己玩耍的方式没有错,但是这种行为还是不太礼貌。奶奶每次笑着讨论孩子的这种行为,孩子都会放下手中的事情继续"变身",我想,孩子就是从奶奶的"笑",奶奶的"讨论"中尝到了甜头,他认为,大人认为这是一种不错的行为,"我"可以继续做!还有认知流派对攻击的阐释,具有攻击性思维的人更容易对走廊上的意外碰撞作出愤怒或暴力的反应,每个人对相同情境的反应是不一样的,认知流派就认为,富有攻击性的人会对情境进行加工。有了这样的认识,我们才能理解学生间的矛盾,理解学生的一些攻击行为。
在认知流派对抑郁的解释中,容易抑郁的人总是用最可能导致抑郁的方式来解释周围世界,因此,抑郁的人很容易回忆起不愉快的体验,他们所遇到的人和环境也好像总是在提醒他们想起那些悲伤、不快的时刻。这也是人们常说的乐观主义和悲观主义,悲观主义的人更容易抑郁,我觉得自己有时候就是有些抑郁气质的人,容易将当时的情境往不好的方面思考,让自己沉浸在忧郁中。读着,我看到了自己,我也认识到偶尔的不良情绪是从何而来。
正如上面的2017关键词说到的,在2017,我希望慢慢的了解自己。通过阅读,了解负面情绪的根源,有序,不慌乱,不焦虑,温暖,不抱怨,不斥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