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白天由于在准备开学初的学习习惯经验分享发言稿和课件,阅读笔记转化为公众号新更没能像前几天在白天完成,直到傍晚才完成,3岁宝宝跟姐姐玩累,趴在沙发睡着了,我抱起她往房间走,小宝迷糊睁开眼睛,用手指了那只落在沙发的玩偶——“狗妈妈”,她平时一直这么称呼它。
于是我便萌生了一个想法,不如写写我的小宝和她的玩偶“狗妈妈”的故事吧。
前两天在群里感叹老师们的教育随笔和教育叙事写的很好,今天继续阅读张祖庆老师的《修好一颗心》第七讲写出你的故事与事故——实用故事公式、第八讲刀锋行走:教育随笔写作的甘与苦,里面一句话我印象深刻:写不出,去读书,就对了。写作素材哪里来?向下寻找,向小寻找,勤观察、善思考、敢表达。
毛姆说:“阅读,是一所随身携带的避难所。”
自从坚持每日阅读输入,每天都有强烈的输出欲望,想通过键盘敲打出我身边的人和事。
我的小宝,是个三岁小孩,经常抱着玩偶小狗,甚至称其为“狗妈妈”,并在睡觉时也要抱着它,我和宝爸讨论过这种行为,他斩钉截铁地说:“是因为孩子比较小我就出去工作,一周回来一两次,孩子内心缺乏安全感。”
起初,我也觉得很愧疚,为了工作把小宝落在家里由婆婆照顾。但是经过寒假这段时间的陪伴和照顾,发现小宝性格很开朗、活泼,经常唱歌、跳舞,并不像宝爸说的那样。于是我对这个情况进行细致的分析。
孩子依恋玩偶的心理需求
三岁多孩子正处于心理发展阶段,对世界认知有限,易产生不安全感。将玩偶小狗当作“狗妈妈”,是把对妈妈的依赖部分转移到玩偶上,通过抱着玩偶获得类似妈妈陪伴的安全感,就算妈妈不在家,也能感觉妈妈紧抱着她一样,有助于孩子提供心理上的安慰和安全感。
过渡客体的作用
依恋玩偶在孩子心中扮演着“过渡客体”的角色,帮助孩子在父母不在身边时获得安慰,逐渐学会独立。
情感寄托需求
孩子情感丰富,需要表达和释放,玩偶成为其情感对象,抱着玩偶说话、玩耍是情感表达,不一定意味着缺乏安全感,就像孩子会对喜欢的故事书或玩具表现出特别喜爱。
丰富的想象力
三岁多孩子想象力快速发展,会赋予玩偶生命和角色,把玩偶当作伙伴或妈妈,与它互动是想象游戏的一部分,借此探索和理解世界,比如孩子可能会模仿大人照顾宝宝的场景来照顾玩偶小狗。
在这个过程中,对于小宝把“狗妈妈”当成很重要的“亲人”或者朋友,给予理解和支持,感谢这个玩偶帮我为她提供更多的陪伴和关爱:让我在生活中更多的高质量陪伴和关注,帮助她建立更广泛的安全感。
寒假期间,我们通过增加户外活动:一起出去逛街、购物、跑步、爬山、玩耍等丰富社交互动的方式,帮助小宝逐渐减少对单一物品的依赖,培养独立性。
另一方面,玩偶小狗可爱的外形和柔软的质地可能吸引了孩子,让孩子在日常生活中与它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从而在睡觉时也想要抱着它。
如果孩子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活泼开朗、自信独立的一面,那么抱玩偶睡觉可能只是出于对玩偶的喜爱,就算她有时把“狗妈妈”看得比亲妈我还重要,我也不应该“吃醋”,不用“吃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