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上学的时候,语文怎么也学不好,后来到大学后,竟然习惯了翘课去图书馆看书。去二楼的“现代诗刊”,去四楼的“小说传记”,去五楼的“历史哲学”,就是不去三楼的“高等数学”、“大学物理”、“C++”.......
于是喜欢上了伤春悲秋,习惯了在D座后面的情人坡上晒太阳,习惯了每次无聊的时候就写点诗,直到毕业,还自费了三本诗集留作纪念。
所以现在能够写点小文章不知道算不算出彩,会写点诗歌自吟自唱不知道算不算诗,但有些朋友会觉得写的还行,于是建议到:
“你要是写本小说我肯定看”、“你写的东西还行,为什么不去做对应的工作呢?”
当时我的回答是:我的爱好不是我用来追逐物质的武器,我更希望更纯洁的保留着它。
十月份看了周国平先生的《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和王小波的《爱你就像爱生命》,尼采先生的理想仿佛在漫无边际的星空,王小波先生的生活确实像温润肥沃的大地,给人无穷的启迪和深思。
尼采先生是希望能够教人怎样去生活和热爱的,他希望每一个人都能有坚强的意志力,都能从容乐观的面对悲剧性人生所将迎来的苦难,用最真实的心去感受的发现进而战胜。他深刻的从人的感知去理解精神层面的最终需求,毫无疑问它是孤独的但也是精力充沛的,这样的人尽管言辞犀利,但我们有什么资格去评价他呢,他早已站在了我们头顶上。
但同时我相信每个人在看到尼采先生的文章时候都会感触很多,但合上书本却不得不面对眼前的现实。所以会有很多“人在江湖身不由己”的感触,尼采先生的追求是勇于放弃所有,这确实是挺艰难的,其实我会觉得不是每个人都得去做圣人教世人该如何寻求精神的满足,如果我们能够在做决定的时候将他的思想借过来权衡和考量,我想那就是我们这些普通人给与他最大的尊重和认可。
所以今天我不再拿尼采先生的名言警句在这里赘述,因为我本身也是稀里糊涂的。不过有一句话是这么说的:你读过的书,就像吃过的饭一样,虽然记不得具体吃过什么,但他们就会存在在你的身体里,支持你一天天变的更强壮。我到现在一遍书还没读完,我也没有过目不忘的本领记得书中精彩的句子,但我想大致的意思我是领会到了的,我会在未来的日子里去借之警醒自己走更正确一些的道路。同时希望你们也能一样。
而对于王小波先生的《爱你就像爱生命》,暂时只读到了给李银河女士的书信这一节,书中没有华丽的辞藻装饰,但通篇都能感受到深沉的情意,不得不说,真正的读书人应该都是很浪漫的。
王小波先生也谈到了我开篇提到的问题,他对李银河的信中这样写到:有一个老头儿来找我,劝我去写什么胶东抗日的事儿,他有素材。我会爱写这个?我会爱上吊。反正我看到这句话的时候是很开心的,没什么比能和一个大家的思想统一战线更能让我开心了,这会让我稍微觉得自己好像错的没那么离谱。
王小波把自己比作骆驼、看自己就像看一个撒泼的无奈,他对李银河总是一味的无奈和乞求......但这恰恰是无比的真诚的文字,看的更让人深刻。到头来会让人觉得,爱一个人不仅仅只是像古代“江南四大才子”那样倾尽毕生所学成诗千古绝唱,他会把自己的心完全的写给另一个人,他是深沉而且深邃的、荒谬而且深刻的。
所以就会有一个问题出现,人到底该怎样去度过接下来的生命?人的一生可以像星空一样遥远而不着边际,也可以像厚土一样容纳沼泽,还可以像秋蛾一样浅吟低唱,哪样的生活是对的,又有哪些事情是错的,而这对错取决于哪些东西?
昨晚重温了发哥的《英雄本色三》,看到了梅姐演的“阿杰”,当时很有感触,我们常念叨的芬芳一生,却从没有想到芬芳的往事,往往就能够在几个小时,几个月的时间内走完全程。有时候,一段精彩的生命只需要那么一小段的时间就能够完整的勾画了。
人的一生总会有许许多多的理想,而很多可能终其一生都不能实现。我想伟大的人之所以称其伟大,或许就是连他们自己也未曾想过,只是那样做了,好像一切都顺其自然了。
于是年不过百的生命好像就自然而然的生成了很多个片段,有的只是一个眼神的时间,有的可能会稍长一点有几个年头,有的是大半生的长篇,所有的精彩和故事都开始于一个选择,这个岔路口,一转眼就会消失不见。
这几年也读了很多书,不停的去感受别人的道理然后去找些自己能够实现的尝试着,时至今日有了一些确切的答案,也有了不少的迟疑和犹豫,但我想确切的答案会生成美好的故事留给将来,至于那些迟疑和犹豫的,大概是需要读更多的书才能明白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