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正在为招聘平面设计师的事烦恼,因为面试过多个设计师都感觉不满意,有些设计师甚至已经有过两三年的工作经历,却依然未能达到我的基本要求。而想招一两个刚毕业的基础略低的自己慢慢培养,却发现基础低的设计师又不喜欢在小公司做,而想去大的设计公司去工作。
有一次我问一个新手,他说他们刚毕业的设计师,正是缺乏经验的时候,所以最理想的就职单位就是专业的设计公司,因为那里设计师多,老江湖更多,可以学到不少技能。而策划公司或者企业里,设计师太少,对自己的进步没有帮助……
这使我想起一个教育界盛传的有趣规律即共生效应。自然界有这样一种现象:当一株植物单独生长时,显得矮小、单调,而与众多同类植物一起生长时,则根深叶茂,生机盎然。人们把植物界中这种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现象,称之为“共生效应”。
事实上,我们人类群体中也存在“共生效应”。英国“卡迪文实验室”从1901年至1982年先后出现了25位诺贝尔获奖者,而这种现象,便是“共生效应”一个杰出的典型。
美国的贝尔实验室也同样如此,在那里工作过的科学家先后有获诺贝尔奖的人。因此,我们从中可以得到这样一个启迪,组织的领导者应充分利用并不断强化人才的共生效应,形成一个吸引人才、利于人才成长与脱颖而出的群体。
而美国的很多财富巨子,几乎都是从哈佛大学毕业的,哈佛大学成为工商界杰出人才的共生土壤,而且这种共生效应影响力很多,其形成因素很大一部分就是人们期望自己成为某一类人而有意的努力,并将其成为自己的奋斗目标,而一旦进入这个共生圈,其个人能力就会超常发挥,最终成为杰出人才。
共生,是指企业所有成员通过某种互利机制,有机组合在一起,共同生存发展。这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既存在于自然界中也存在于社会生活中,如海葵和小丑鱼之间、生产过程具有配套性的企业之间都存在明显的共生关系,而且它们都有共同的特征,即共生系统中的任一成员都因这个系统而获得比单独生存更多的利益,即有所谓“1+1>2”的共生效益。
对共生现象和理论研究最早是从生物学家开始,1879年德国真菌学家德贝里首先提出了共生的概念。一百多年来,科学研究和社会经济都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和发展,对“共生”现象和理论研究已逐渐由生物学领域渗入和延伸到社会学、管理学的许多领域,并已初见成效。
一个人才荟萃的群体中,人才间的互相交流、信息传递、互相影响往往会极大促进人才与群体的提高。因此,群体的组织者应当充分运用并不断强化“共生效应”,形成一个吸引人才、利于人才成长与脱颖而出的群体。
共生效应给我们什么启示呢?在一次横向思维的创新培训中,我曾经给现场学员这样讲:当你想从事电商行业时,请去杭州开公司;当你想开营销策划公司时,请选择北京、上海和深圳;当你想从事电子电器产品生产时,请你去广东的中山……为什么?
就因为共生效应。在杭州,你想招聘各类电商专业人士特别容易;而在北京、上海和深圳,你想招聘营销策划人才也相比于其它城市更容易;而在广东的中山,各类电器电子企业遍地开花,无论是原料采购、设备维修或者人才挖撬,同样特别容易,如同手机企业,必然在深圳有基地是一个道理。
作为求职者和创业者,同样要深刻了解共生效应。当你想学营销策划技能,想进入一家营销策划公司边工作边进步时,北京、上海和深圳以外的策划公司很难让你找到感觉;同样,当你想创业进入某个行业时,一定要了解该行业在哪里有共生基因。
小企业因为人少,缺乏共生链条和体系,所以吸引力相对于大公司就差很多,哪怕你提供的薪水待遇可能高于大公司;同理,小城市也缺乏共生效应而很难留住人才,更多的人更愿意往大公司拥挤,因为在大城市,个人成长的空间更大,因为有共生基因。
在市场营销中,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不是你死我活的绞杀,而应该是你我共同发展的良性促进。当年五谷道场与整个方便面行业为敌而失去了行业共生的基因,最终落败收场。所以我特别反对营销中刻意贬低对方来抬高自己的恶意竞争。
反观西方企业,都非常懂得行业共生的价值,可口可乐与百事可乐、麦当劳与肯德基之间的竞争就是一种共生效应下的良性竞争,他们之间从来就不会发生一棍子打死对方的恶性竞争,因为他们懂得企业发展,还得靠共生效应的作用。
在企业管理中,良性的竞争有益于个人成长以及团队工作的完成。同类植物一起生长,相互作用,良好的竞争环境使植物生长地更加枝繁叶茂。我们在工作中应该正确看待竞争,有序的竞争关系不仅有利于个人工作的完成而且有利于团体效率的提升,反之恶性竞争会损害同事之间的配合及关系。
共生效应涉及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如果你懂得共生效应,就会判断自己想进入的领域和入职的公司,是不是在一个有共生效应的体系中?如果没有,如果不是,则必须另外重新选择。如果有,则必须坚定信念,勇敢地进入。
很多企业经营进入绝境,很多人创业失败或者个人专业技能始终得不到进步,有可能是自己处于缺乏共生效应的环境中,如果缺乏真正的共生效应,那么无论你多么勤奋和努力,你终将得不到应有的成功。尊崇自然规律,其实就是一种最简单的成功方法。
2017年7月13日于深圳寓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