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之前,我们的儒家课程已经穿越了孔子和孟子,孔孟是儒家文化的重要奠基者,在孔子提出了儒家学派的核心后,是孟子接续着他,将儒家文化传承了下去,使儒家文化变成了一个较为稳固的文化。大家都说,中国上下5000年的历史,在儒家文化中指出了三个圣人,前两个圣人就是孔子和孟子,而这第三个圣人则是与他们时间跨度比较大的明朝人——王阳明。这个学期的儒家课程,我们将走进王阳明的一生,随着他的一生感受在那个时候儒家文化的演变与传承。
首先,让我们来思考一个问题,从远古一直到王阳明所处的明朝,中国的文化与中国的政治制度是怎样演变发展的呢?先说中国的文化是怎样发展的,在夏朝与商朝的时期,中国处在巫文化时期,信仰鬼神。到了周朝,周公治制了礼乐,这就是儒家文化的诞生 。可是很快到了春秋战国的乱世,儒家文化变摇摇欲坠了,那时儒家的文化俨然已经处在了一种礼崩乐坏境地。但是在春秋战国时期,也是一个百花齐放的时期,那时的各种新兴思想如雨后的春笋一般层层涌出,中国文化的其他几个大的文化基本上都是在这个时期出现的,比如道家,佛家,阴阳家,法家,还有墨家。在秦朝时期,法家走上了他鼎盛的时期,可是与此同时,吴家的文化也来到了一个低潮,秦始皇焚书坑儒的做法很显然对儒家造成了巨大的打击。幸运的是,很快儒家文化就又峰回路转了,在汉朝的时候,董仲舒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尽管其实还是外儒内法的体系,但是还是让儒家再次复苏了过来。到了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时期,中国文化出现了玄学,也就是老庄一派,并且那时的玄学在中国十分鼎盛,在文化中如足轻重。到了唐朝的时候,是佛家兴盛的时期,在唐朝,几乎每一位皇帝都信佛,他们在自己的国家中兴修了大量的寺庙,使佛教在那时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包括中国的四大名著《西游记》写的就是那时的故事。在唐朝之后便是五代十国,又是一个混乱的时期。可是在五代十国过去之后,就到了宋朝时期,宋朝也是一个独儒术的朝代,而且宋朝的儒学是新儒学,自此儒家文化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最后就到了阳明所处的明朝,在明朝时出了一位儒学大家,也就是朱熹朱子,朱熹十分认同格物致知这个道理,他认为天道是在外界的,所以他又修订了儒家从前的经典,并且在那时朱熹的儒学思想成为了主流,学子们科举考试就要考朱熹编撰后的儒家经典,这就是阳明所处的时代的儒学发展。
再就是从远古一直到明朝的中国政治制度的演变与发展,在比较原始的时期,其实中国没有具体的政治制度,中国最为清晰的一个政治制度的出现,是在周朝的时候出现的宗法分封制,是一种靠礼乐来维系的制度。可惜这种制度的维系还有一个核心,那就是周天子的权利必须很大。可是这种现象还是无法长久的持续下去,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当周天子的权利不再像从前那样大的时候,宗法分封制就退场了。之后的政治都是与宗法分封制完全不同的。再次统一天下的是秦朝,秦朝制定了限制,也称作中央集权制或者君主专制,他十分强化皇帝的权利,并且让中国的天下变成了家天下。到了唐朝的时候,唐朝的制度出现了一个问题,就是在边缘坐镇的官员们会形成割据势力,导致唐朝的分裂,比如最终导致唐朝覆灭的安史之乱。之后就到了宋朝,宋朝的开国皇帝宋太祖自己就是一个武将,他是靠武力夺得天下的,所以他自己就很忌讳那些武将,于是做出了杯酒释兵权这个举措,大大降低了武官的事例,右文抑武,可是最终让自己的朝代变得很弱。那么到了明朝,朱元璋又会怎么做呢?朱元璋总结了前面的惨痛教训,吃一堑,长一智,他认为其实谁都靠不住,能靠住的只有自己。于是他强力的将很多的权利都集中到了皇帝的手中,而且仅仅给自己设了一个内阁,也就是相当于秘书的存在。朱元璋自己的业务能力很强,可以镇得住这些秘书,也可以干好皇帝的政事,可惜他的子孙没有遗传他这种好基因,有的可以勉强镇得住那些秘书,有的却不行,镇不住的皇帝就会被那秘书也就是内阁架空,这就是阳明所处的时代的政治制度。
在明朝有许多的儒家读书人,但是那些读书人几乎都是没有深度的儒家读书人,他们中绝大多数的人是为了通过学习朱熹的儒学来考科举,以求取功名,实际上只是将儒学当成了帮助自己追名逐利的一种工具。而且那时儒家读书人的政治地位并不算高,所以对于真正的儒家的读书人而言,那实在算不上一个很好的时代,而阳明的故事就是在这样一个时代展开的。
阳明的一生可以分为五个时期,分别为“溺”,“困”,“悟”,“功”,“明”,每一个时期对于阳明来说都是一个新的历程,一份新的挑战。通过这些历程,阳明在黑暗中摸索着寻到了属于自己的圣贤之路。
可以说,阳明的大半生都是在“溺”中度过的。阳明经历了五溺,这五溺是他在追寻成为圣贤的方法时世人认为他走过的五条歪路,分别为任侠之习,骑射之习,辞章之习,神仙之习和佛氏之习。阳明在11岁时就立下了志向,要学习做圣贤,前面这五条都是他曾经用来学习成为圣贤的途径,有很多人都认为这些途径与他的目标毫无关系,但其实并不是的,恰恰相反,这是阳明追寻自己的圣贤梦时循序渐进的过程。让我们想一想,什么样的人可以被称作圣贤?被称为圣贤的人一定达成了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就是修炼出了自己的一颗仁心,这就是圣贤的内修。第二个方面就是修齐治平,治国安邦,这就是圣贤的外修。而阳明一开始追寻的任侠之习和骑射之习就是一种外修,作为一个圣贤,如果没有阅历是不行的,所以阳明有任侠之习,而且学习排兵布阵这项技能,就可以达到儒家建功立业的一个大目标,所以阳明有自己对于骑射技能的学习。神仙之习和佛氏之习则是一种内修,神仙之习可以让阳明的内在精神有所提升,而佛氏之习则可以让阳明他那颗急于成为圣贤的浮躁的心平静下来。至于辞章之习,阳明认为虽然他也可以很好的提升个人的能力,但是却无法帮助自己追寻圣贤梦,于是后来阳明自己放弃了辞章之习。所以其实阳明从来没有不务正业过,他是在用自己的方式去寻找追寻自己圣贤梦的途径。
在阳明当上了官之后,由于当时朝廷上是换官刘瑾当权,朝野上下波谲云诡, 竟然没有一个人敢说话了。在这时,阳明就站了出来,可是很快他就因为得罪了患官刘瑾而被打了四十庭仗,本来是要死人的,但是杨明却靠着意志力与幸运坚强的挺了过来,又经历了许多磨难与挫折后,被贬到了龙场,在这个时期,阳明陷入了自己的困中,阳明又困于什么呢?阳明是否是因为困于自己为什么受到了惩罚呢?或许是因为阳明怀着侥幸心理所以才站出来说话的?俗话说,枪打出头鸟,阳明是一个十分聪明的人,他不可能不知道如果他出来说话的话会有极大的危险,所以其实阳明是十分坚定的站出来说话的,哪怕知道自己可能会遭遇生命危险也在所不惜,这就是因为杨明后来这对于圣贤的追求,所以这个点并不是困明困的点。甚至,在阳明遭到了惩罚之后,他也完全可以退一步,大家都常说:“退一步海阔天空”,那时他就算真的退了一步也没什么,因为那时每一个人都是这样的,他实在是没有必要冒那么大的风险,但是他还是没有退,只是因为他的心中还揣怀着一个圣贤梦,一颗赤子心。阳明真正所困惑的点是,明明自己所有的一举一动都是符合圣贤的标准的,都是并没有违背自己的内心的,为何自己都已经冒了如此大的风险去追求自己的圣贤梦,却还是没有成为一个真正的圣贤呢?他又该通过什么样的方式去成为一个真正的圣贤呢?他无法不困惑。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或许是命运的安排,阳明到了龙场之后,竟然一招顿悟了圣人之道,也就是阳明的思想的核心“心既理”,也就是天道其实是在人的内心之中的,这与当时盛行的朱熹学说产生了极大的反转,但是其实这是对于孔孟之道的承接。因为那时阳明的想法与大众的想法差的实在是太多了,所以一开始所有人都是抱着看热闹的心态去听阳明的顿悟的,有的人甚至认为他是为了专门博眼球,所以才反驳了朱熹的学说,但是后来他们才发现了阳明学说的厉害之处。阳明一开始寻求圣人之道的时候,其实也是沿着主流的朱熹思想去追寻的,比如他格竹子那件事。但是经过了许多年的外求之后,他逐渐的发现,外求似乎是并不太管用的,于是他换了另外一种方式,将寻求的方向转向了自己的内心,与此同时,无形之间也摆脱了朱熹的思想。在寻求自己内心的时期,他去到了一个山洞里静心养性,这个山洞就是阳明小洞天,他每天待在阳明小洞天里打坐,晚上就睡进阳明小洞天中的石棺里。这种我们现在看来类似行为艺术的举动,其实是他在体悟人的生死。在俗世的人们看来,在棺材中就等于死亡,是一种令人恐惧的存在。而阳明每天在棺材中休息,渐渐的他对于死亡的恐惧就减少了,也就看淡了生死。这意味着此时阳明的精神不再受困于身体的限制,他的精神已经完全觉醒了,所以在那时,他从精神上已经与孔子,孟子,朱子等人是共通着的了,他终于追寻到了自己的圣贤梦,那个最初的梦想。
除了在精神上的领悟,阳明在军事方面也有很大的贡献,他曾经为明朝平定了一场叛乱,就是宁王的叛乱。其实阳明早就看出宁王有谋反的心思,所以一直提防着宁王,果不其然,很快宁王就有所动作了,幸亏阳明一直在关注宁王的动向,很快平定了这场叛乱,可以说如果没有阳明的话,或许就可以反叛成功了。而在这场战争之后,还有一件十分神奇的事情,就是皇帝才知道宁王竟然敢叛乱之后,非常生气,于是想要亲自给宁王一点颜色瞧瞧,所以这位神奇的君王竟然要求阳明把已经活住了的宁王再放掉,让自己在活着一次,以解心头之恨。但是这样的举动对于国家毫无利处,反而劳民伤财,大可不必,所以阳明拒绝了,因为此事,阳明与皇帝之间甚至引起了一场不小的风波。在阳明平定叛乱的时期,他并没有放弃自己的讲学生涯,而是两头兼顾,这样是否有冲突呢?其实这样是并没有冲突的,而且恰好还可以符合阳明知行合一的思想,讲学就相当于讲述阳明自己的思想,也就是他所知的东西,而建功则是他所做的事情,也就是他的行为,他的思想与他的行为是相符合的,也就是说他达到了知行合一,所以其实这是并不矛盾的,相反,这是一个极为令人赞叹的事情。
阳明生命的结束也是为了国家,如果在我们今天来看的话,阳明就是一位烈士。在阳明晚年的时候,他回到了自己的家乡养老,并且在那里度过了六年的讲学时光,在这六年的时光中,他的新学思想也变得日渐成熟了。但是之后,由于广西有叛乱,于是政府再次征召身体带病的他去广西平定叛乱。实际上那时阳明已经病入膏肓了,实际上很可能是肺癌晚期,但是他还是拖着带病的身体平定了广西的叛乱,可是却没能回到家中,在返乡的途中离世了,在他去世的时候,他留下了他的八字遗言:“此心光明,亦复何言”,这短短的八个字,却是阳明一生的写照!他追寻到了自己成为圣贤的道路,而且最终真正的成为了圣贤并且立了自己的学说,从道统的贡献上来看,阳明的一生是非常成功的。但是仔细的体会,却能从这八个字中感受到一丝遗憾,尽管阳明为明朝辛劳一生,却还是留下了未竟事业,在儒家文化中,道统与政统是紧密相连的,阳明虽然在道统上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可是在政统上仍没有达到自己满意的成果,所以他的这一生是留有遗憾的。可不管怎么说,阳明的一生都是光明的,他完全的表达出了自己心中的良知,求仁得仁,最终为国尽忠而亡,他一生光明磊落,没有做任何对不起自己良心的情,他几乎没什么遗憾了,他又有何可说的呢?
在了解了阳明的一生之后,最令我感动的是他对于自己认定的目标的执着,在我了解阳明之前,很难想象有一个人竟然可以在11岁确定自己的目标后,往后的几十年都为了这一个目标而奋斗,尽管有时也会遇到一些令他感到困惑的事情,但是他却从未停下过自己的脚步,他一直向着自己所认定的目标前进着,直到最终终于达成了自己的目标,实现了自己的梦想。
其实我们每个人在小时候都会有自己的梦想,但是有很多人,都由于环境的影响,在追寻梦想的过程中忘记了自己的梦想,反而本末倒置,开始追寻一些没有意义的东西。在了解到阳明的事迹之前,我也时常想,或许那种从一开始就明确自己的目标,并且一直向着目标前进的人,只有在书中才会有吧,又有多少人能在经历了那么多外界的磨砺后,还保持着自己最初的样子呢?但是阳明就如同一个标杆一样,他用自己一生的经历告诉我们,真的有人可以从外界的环境中超脱出来,不被俗事的看法与常规羁绊,仅仅是向着一个方向进发。阳明曾说:“此心光明,亦复何言”,没错,他也是一束光,照亮了我们这些后辈的前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