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外地,孩子数学老师发来信息——孩子第三单元测试考的不理想。请自行分析试卷,订正错题。
原来是数学考了76+10,确实考的不好,我把图片放大看了看孩子错的题。好几个题都做过还是错了,那是逻辑不熟练;有的是计算错误,那就是计算不熟练;书写工整,附加题做对了,这两个地方值得肯定!
首先我需要弄清的真相是:孩子这一单元还需要加强练习,多做做错题和计算,做题习惯要重视;我希望我的孩子能直面问题解决问题;希望我的孩子在我不在家的时候能够试着独立做试卷分析。
让我们坐着多啦A梦的时光机,一起回到三年前……
三年前我想到的:考试不理想时我知道作为妈妈应该回归妈妈的角色,我应该关注孩子这个人和她的感受,而不是她的分数。可是根本做不到,我总是觉得很没面子,心里也有一种莫名的恐惧——孩子的成绩会不会从此一落千丈?数学成绩不好是不是证明我的孩子不够聪明?会不会因为她的成绩不好在班里受到排挤?会不会因为这一次成绩打击她学习的兴趣?
于是,我会在接孩子的时候表现的宽容大度,理智从容。可是,回到家,两三天之内必定会因为孩子的“学习态度”而大发雷霆一顿。一定会吼出一句话:“你考的成绩不好,我不会说你!可是你态度得端正吧!”曾经有好长一段时间,我一直走不出这个怪圈——不是说好了不吵孩子吗?怎么每次成绩不理想只是当天不吵,过两天会大吼大叫?
后来我知道了:我只是“知道”而已。
一年前我偶尔做到的:
孩子的语文连续三次考试成绩都在85分左右。这样的成绩显然不太理想。前两次试卷分析都陪着孩子一起做:基础知识丢了几分?阅读理解丢了几分?作业丢了几分?相应的措施是什么:所有的错字写五遍并抄到错字本上;阅读理解需要找一些做题规律。并明确做题流程——读题目、读文章,画关键句,写答案;作文扣分,无一例外是因为书写,不需要练字,只要认真的写作业里的每一个字就行。
除此之外,孩子主动每天读语文书并单独发给语文老师监督;严格按照老师要求预习课文;涉及原文的内容如果出错要背下来。
可就算这样,孩子第三次的语文成绩依然没有提高。看得出来,孩子很失落……
“妈妈,我的方法好不好?你说读课本有用吗?”
“你是不是觉得你读了一学期,你的成绩还是这样。心里有点着急?我们只要走在正确的道路上,一定会到达目的地。我和老师都看得见你的努力和坚持。只不过没有那么快。妈妈陪着继续坚持,妈妈抱抱。”我对孩子说完并抱了抱孩子。
经过沟通,孩子依然保持了给老师打卡,请老师监督的行为也没有对语文失去信心。我做到了,因为我看到了孩子的努力和坚持。
我清晰了真相:我从来没有在语文学习上给过监督和支持;我从来没有想过我女儿的语文成绩会不好;我也没有给过任何的学习方法。是我的盲目自信造成的这个结果。
现在的我得到了一个稳定的自己和一个强大的孩子。这样的孩子全科满分都不换!
晚上到家,我找了个安静的地方给孩子视频。接通后,我说“宝宝,妈妈想你了。今天累不累?”
“不累”
“今天测试数学了,一定很辛苦吧?”
“嗯……”
“听李老师说,考的不太好?宝宝会不会因为这个事不开心?”
“嗯,刚开始是挺不高兴的,不过后来想想就这一次测试而已。我只要把我的错题都订正对,并且再找点错题做做就行了。”
“哇塞,我好想飞回去抱抱你啊!我宝能有这心态我太为你自豪了。你高兴我和爸爸就高兴,你不高兴我和爸爸也不高兴,这跟分数无关。”
“我知道妈妈,哎,我们班还有一个考49的,把卷子直接撕了。还有一个也考了70多,我给她发作业时她在骂数学卷子。”
“哦?是吗?”
“嗯,我觉得他们有点搞笑。今天我跟耿老师也说了:我刚开始不开心,后来就想就一次测试,晚上订正一下,找几个错题就行了。耿老师也说我能这样想就很了不起。”
“是的,我也觉得,你这种心态足以让你面对未来所有的不如意。比100分珍贵多了。”
“嗯,我明天要上讲台上讲错题!我想着是因为你没在家,我早晨还要叫爸爸起床,所以没睡好,做卷子时困了。今天我要找找错题早点睡,明天去讲附加题,那个最难的!”
“哈哈,我觉得你肯定可以!我确实发现你的附加题做对了,并且整个卷面书写非常工整。”
“嗯嗯嗯,这你都看到了?我也觉得我写的可好,可能还是不熟练吧,我去找错题了,找完就睡了,晚安,我爱你妈妈!”
“妈妈亲亲,贴贴脸脸。么么哒~”
学习是因果关系,学习的成果都是滞后的。没有最初的“知道”就不可能偶尔做到;没有偶尔的做到-经常做到-大部分时间能做到就没有今天的“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