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橙思提到充电,想了想,橙子学院的训练营和公开课就是我最好的充电站吧。刚好昨天听了彭小六的公开课,写了一篇文字输出,算作今天的打卡,发上来和大家分享。
一直觉得自己跟这个世界有点脱节。可能因为是理工女的缘故。在最近的十年内,最熟悉的一直是实验室里的瓶瓶罐罐。对于窗外发生了什么,总是要慢个一拍半甚至更多才能做出反应。
可能这也是毕业之后着急想把自己推出舒适区去看看的原因吧。多认识些伙伴,多了解些大牛,多学习些知识,总是好的。
于是乎,结识了橙子学院,结识了熊猫书院,玩起了简书。(我不是拖,我不打广告~)
初次看到彭小六这个名字,是在简书首页。其实也就是两周之前。
记得当时应该是看到了一篇关于写作的文章,对自己这样一个向往写作但是又一直憋不出来什么字的人很是受用。就关注了“六叔”(呀,也不知道为啥脑袋里就会冒出这样一个称呼,笑~可能是头像惹的祸)这样一个以三线城市青年自居的简书头牌。
闲话不讲,转入正题。
今天中午回听了六叔在朝夕上的公开课,六叔说“阅读-思考整理-写作”是自我成长的必经之路,学习过程中,哪一个环节都不可缺少。而只有当你把你所学到的东西以写作或者是其他的方式进行输出,分享给他人的时候,才能算是进入了主动学习的正途。
那么,现在就以我自己的方式把六叔的公开课与大家进行分享。
公开课主题是: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即碎片化学习的心法和工具。
想要快速学习一门知识或技能,并化为己有,我们必须明确三个方面的问题。
首先,是对于知识管理的提问。
知识可以分为“通用知识”、“专业基础”和“专业知识”,分别对应无论身处哪个行业都用得上的知识(阅读/时间管理)、特定领域的基础知识(写作能力、文案、运营)和专家级岗位专业技能。
同时,知识也可以归类到“舒适区”、“学习区”和“冒险区”。“舒适区”的知识和技能是指自己很熟练就能够操作和运用的东西,“学习区”则对应的是还需要提升与加强的能力,而“冒险区”则是自己还不了解甚至不知道的知识和技能。
在接收信息之前,我们需要问问自己,我接触的信息是属于哪个层级?又是属于哪个区呢?
而在准备开始学习一门知识或者技能时,我们也需要先理清它所属的层级与分区,同时问问自己为什么要去学习它,以明确学习目标。
其次,要知道我可以上哪里去找我要的知识。
这里引用了古典老师之前的公开课中所讲到的获取资源的四个方式:人、事、网、书。
四种资源获取方式各有利弊,需要结合自身情况与当前所处环境进行最大化的利用。
不管是哪一种资源来源,我们都有可能接收到大量的碎片化信息,尤其是互联网这一途径。大多数人对于处理这一信息的常用姿势是:刷+互动+读。即随时随地浏览网页、微博、微信朋友圈上的信息,任意点开一篇自己感兴趣的就进行阅读,读完在文后做评论。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长此以往,刷信息的次数和时间逐渐增多,但学到东西却日益减少。
对于这些碎片信息,我们应该采取的正确的处理姿势是:固定时间“刷”和“互动”-设置信息暂存区,先保存后阅读-进行信息加工,化为己用。提高信息收集的效率。需要指出的是,这里所说的设置信息暂存区并不仅仅是点击微信中的“收藏”选项,把文章放进去然后逐渐忘记。而是需要建立自己的知识整理系统。也就是下面要讲到的第三个方面。
收集没有用,还得会整理。
知识整理可以分为三个步骤:命名-分类-贴标签。
为你自己的文件整理系统分好文件夹,用编号规划它们的层次,并制定出适合自己的命名规则;
把你所收集的信息归类。这里讲到之前也在朝夕上听过的公开课——李参老师讲的evernote使用中的FRS分类逻辑,即把你得到的信息以F(flow)工作流、S(stock)经验库或者R(reference)知识体系进行归类;
最后,给它们贴上相应的标签,使你的素材维度更加详细、丰富、充实,也更方便查找和搜索。
最后,“六叔”说,写作不靠灵感,写作是经过大量收集、整理后的必然产物。通过自我提问-碎片整理-集中整理-知识分享的闭环,去构建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
其实最近听了很多关于“碎片化”的东西,也了解了一些实用的学习方法和工具。但是依然对“六叔”的公开课情有独钟,呵呵。估计是因为看到“六叔”作为三线城市IT男,还能写出那么多优质的文章来赚外快,心生羡慕嫉妒吧~没有恨~
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