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摄影爱好者圈子中,大多数人对景观摄影的认识还是“自然景观”,并且还是以褒扬、猎奇、视觉冲击为主的风光摄影。而实际上,景观摄影有着比这种理解更大的外延,还包括人文、人造、城市、政治和经济景观等。特别是在1975年“新地形”摄影展之后,社会景观和认为改造的景观逐渐开始取代安塞尔·亚当斯式的自然景观主流,成为艺术家们更为关注的对象,并且形成世界当代艺术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不难发现,世界上有两个最盛产景观摄影的国度:中 国&美国 由于本土没有遭受二战创伤,美国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了迅猛的工业化和城市化;同样的事情也发生在中国改革开放后的三四十年,并且持续到今天。
景观摄影作为当代摄影范畴里非常重要的摄影表达类型,打破过去风景摄影的审美趋向,从技术层面向思想层面发展,对摄影的发展和摄影个性化语言的运用,引导摄影创作者通过事物表象去挖掘它的更深层次含义进行探讨。
在这个过程中,两国都产生了大量记录 土地风貌 和 社会风景 急剧变化的的图像。从山川、田野、河流,到城市、乡村、社区,摄影家们或穿梭于楼宇,或沿着公路河流……中美两个大国的 尺度之大,社会面貌之复杂,景观摄影的面貌也十分多样,也同时兼具壮丽而和荒诞。大国背景下总容易催生“公路摄影”,它总是宏大而又具体。以公路为线索承载的景观具有 自然 和 人文 的双重属性:
骆丹:「318国道」
许多人对中国的国道318线的印象来自十多年前中国国家地理杂志著名的专辑《中国人的景观大道》,这是 地理杂志的视角 ,所以选择的图像大多是具有广泛自然和人文 代表性 的景观。骆丹的「318国道」是 艺术家的视角 ,从上海到西藏樟木,他记录了北纬33度左右的 自然景观和人文切片 ,个人化的视角让我们更能体验真实的在地感。
美 文德斯:「Written in the West」
德国导演文德斯(Wim Wenders)在1983年在美国西部进行了为期两个月的公路之旅,为他的电影《德州,巴黎》做准备。他穿越了德克萨斯、新墨西哥、亚利桑那和加州。文德斯认为,在烈日下驾着车拍照,能够磨炼他对于 光线、地景 的敏感认知。粗糙的商店、荒凉的景观、浓烈的色彩, 几乎满足了人们对美国西部的所有想象。
中 张克纯:「北流活活」
在中国当代艺术摄影中拍黄河最炙手可热的作品,应该算是张克纯的「北流活活」了。自六年前这部作品问世以来,人们从 不同的角度 反复玩味这这部作品:媒体多关注其中的 大国和小民 ,文艺爱好者关注它与 宋画和诗经 的联系,普通人津津乐道其中充满 趣味和矛盾 的人物状态。优秀的景观摄影,总是不断向人们发问 ,「北流活活」就是一部不断向人们发问,而并不给出确切答案的作品。
总结
景观摄影它既包含纪实性,也具有一定的观念摄影的意味。它以”人造景观”为主要拍摄目标画面冷静、客观,要求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以及要做到“无表情”摄影。虽然上文提到画面中很少有人,但是观看者却可以感受到人存在的“痕迹”.它引发人们对于照片背后的思考而不仅仅是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