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小树扶着茶几在玩,往下蹲的时候,下巴磕到了茶几,孩子哇得大哭起来。
如果你是母亲,你会如何安慰孩子呢?是不是马上抱起孩子,温柔地对孩子说:哦,宝宝撞到了很痛是不是?没事没事,妈妈在呢,一会儿就好了,一会儿就不痛了......
但小树有一个学过催眠的妈妈,小树的体验就变得不一样了。
小树的妈妈抱起小树之后,是这么对她说的:宝贝,你可以感觉到下巴的痛,而且非常的痛。但你也可以感觉到你的心跳声,和你脚趾头的移动,你也可以在心跳的同时感觉到耳朵里的声音。你能感觉到妈妈抱着你的感觉,你还可以感觉到你的小手正有力的抓着妈妈的衣服,你可以注意到每一根手指头,事实上,你可以把你手上的感觉全部转移到你的下巴......
小树慢慢的趋向平静。
2
在麻药没有发明之前,外科医生常常也是一个很棒的催眠师,能在手术时替病人做控制疼痛的催眠。
如果把催眠视为转变某人的意识状态,则任何有效的沟通都是催眠。
上面我对小树讲的话就是催眠,它很明显改变了小树的状态,为什么它会有效呢?如果你拆开来看这段话,我先建立了可以确认的事实,用话语去吻合她的经验,目的是获得亲和感。
但你必须会利用你所拥有的亲和感,要诀就在于能制造转变。你必须有高超的手法引导人们从目前的心理状态转变成入神的状态--从目前的心理状态循序渐进至你要他到达的境界。
没有受过催眠训练的妈妈,只会说:一会儿就好了,一会儿就不痛了。
这样的语言缺乏渐进,就像让一个人一步登到山顶,这是不可能的,所以这样的语言是无效安慰。
我从次感元为主的资讯着手,制造连接性,并引起诱导改变的心理反应。这里的秘密是:大部份的事并非都有关联,但一用了连接词,就给了它们关联性。
保持话语间的关联性,才不至于有一种心理状态跳脱到另一种心理状态的情形发生,从而使催眠地过程更为顺畅,也使改变变得很自然。
3
一个学过心理学的妈妈,并不是养育自己的孩子就有了特别神奇的招式。而是在平淡无奇的生活场景里,在人人都听得懂的对话里,连接着深深的潜意识的海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