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家四面环山,良田阡陌,交错纵横,小时候每到农忙季节金色的麦浪倒是随处可见,虽不如桃花源般不受世事侵扰,倒也左邻右舍其乐融融。
在这并未被人间烟火完全侵蚀的地方,最多的便是竹林,家的对面隔着几亩田地便是一片幽深的竹林,小时候晚上走过家门口,若是晚上,我便不敢向那竹林望去,似乎无尽的黑暗之中随时会跳出来一只魔怪,将我给吃掉。
随着年岁渐长,倒是对黑暗多了一丝好奇,每次回乡,都会朝着黑暗凝视,才发现黑暗中并没有所谓的魔怪,盯得久了,眼睛也就越来越适应黑暗,在微弱的月光下,竹林透过天幕的影子也是越来越清晰。
每当冬日降临,寒气侵蚀着云和土地,金色的麦浪早已褪散多时,被一片纪念着曾经生机的根所取代。待得冬日暖阳照耀,农家就开始挑着锄头越过田埂,向着对面的竹林前去。
爷爷说:往前再推40年,每到这个节点,山间都会时不时传来歌声回荡,唱的好的汉子会给自己心爱的姑娘唱情歌,若女方有意,只须回唱一句歌声便罢。当然,这都是一些小插曲了,农家出行的真正目的,就是找出藏在泥土下的冬笋。
在师兄的视频中,挖笋主要来自5步:行、寻、挖、得、食。
行作为第一步对我而言也不是很简单的,每次跟随父亲上山,都是父亲在前,我随后,遇到滑溜的坡,父亲便会提醒我当心,尽管有着领路人,但我也总是各种叫不出名的杂草给弄的手忙脚乱,裤子上,鞋子上总是莫名其妙的爬满了草栗子。
但也是很奇怪,父亲虽然气有点喘,但是身上确实很干净,也不知道是用了什么仙法避开了这数不胜数的草栗子。运气如果不错的话,能够遇上一两只野山鸡,父亲跟我说:这种鸡味道鲜美,肉质紧,早些年山上倒是多得很,现在很少见了。
寻是第二步,“过笋而不见”,你一定不是有经验的挖笋人,我不是,父亲也不是。之前我见过村里的一个疯婆子挖笋,她虽终日神神叨叨,嘴里哼着不知名的歌,但是论起寻笋,我倒是佩服的。
她寻笋的时候,涣散的眼神开始变得专注,嘴里的不知名歌谣也停止了哼唱,先用锤头爬开散落的竹叶,然后就用锤头在地上笔画着些什么,突然停下,就是一锤头下去,如果不见笋,不用着急,据村里人说,疯婆子寻笋没有失过一次手。
我当然不信这是真的,唯独有点害怕这疯婆子举起锤头来的时候犯病,给着旁人一锄子,可就不太好了。
父亲跟我说:有经验的老师傅会寻着竹根,根据竹叶方向来判断笋根的走向,看竹子的尾端朝向哪,就往哪个方向找,最重要的是找到有凸起的土地。在竹林中,如果发现地表泥土松动或者是开裂,用脚踩时土壤松软,轻轻扒开便能发现冬笋!
听着父亲理论说得一套一套的,但是锄头下去,却是十有九空,倒也是忍不住扑哧一笑。
挖得倒是可总结成第三步,这一步也是很讲究,先用锄头轻轻刮走竹叶和表土,待看到笋尖,再往四周下锄,让笋完全暴露出来,然后下力气往笋的根部刨下去。直至整颗冬笋完全暴露出来,找准位置一刀斩断笋根。
《舌尖上的中国》有介绍到冬笋的部分,保留部分土能够让冬笋的保质期延长,不过对于我和父亲来说,这倒是无关紧要了,毕竟每次所得不过一天三餐,倒也是给那些漏网之鱼留下了生机,不至于赶尽杀绝。
回到家,那就是开始第四步了,食。这是我最擅长的,干啥啥不行,吃笋第一名,冬笋有着很多种做法,干煸冬笋,腊肉炒冬笋,冬笋草鸡汤......
笋一向都是厨师们最爱的食材之一,他纯洁干净,可以很好的吸收其他外来调料,用以检验厨艺高低,最好不过。
母亲会的种类不多,在乡下没有花里胡哨的调料,最常见的就是腊肉炒冬笋,不过奈得冬笋实在是好吃,每次也都能令我大饱口福。
若想要深切体会笋的美味,不妨趁着时节未过,也来这山林深处挖几颗冬笋,寻一寻那山林中的乐趣,也找一找这寒冬不可多得的好滋味儿。
关注公众号【Tenera】拥有更多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