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段时间我特别情绪化,大概就是考教资前后这段时间吧。记得有一次因为笔试在即,我情绪大崩盘以致跟景立颇为惨烈地进行了一番争论。景立称我当时的状态为“扭计”(就是闹脾气)对此,我为着当晚对景立“扭计”郑重道歉。但,我依然坚持我当晚所坚持的观点不变。这是我认为很有必要说明的。
我们当时最大的分歧点在于“该不该为明天忧虑”。其实这是来自于《圣经》中的一段经文。原文是:“不要为明天忧虑,因为明天自有明天的忧虑,一天的难处一天当就够了”。过去我也曾用这句话安慰身边无数人,我也会说嘛,因为《圣经》告诉我们嘛,鸟不劳作,天父养活它们。人比飞鸟贵重,又何必为未来担忧呢?所以我们要珍惜现在,活在当下。
乍看之下,多么美好的一段话呀!可是细想之下好像不是这么回事。
首先,我们往往有一种思维定势——习惯性把“忧虑”定性为一种极度不好的情绪状态。中文里对“忧虑”的释义为“忧愁思虑;忧愁担心”;在《圣经》的英文译本当中,这段经文写作:『Therefore do not be anxious for tomorrow, for tomorrow will be anxious for itself; sufficient for the day is its own evil.』
我特意查了“anxious ”的英语释义,词典上写的是:“If you're anxious, you are nervous or worried about something maybe is possible misfortune or danger, and you feel intensely deirous or eager. ”【如果你焦虑,你会为了潜在的危险或不幸而紧张担忧,同时你极度渴求或渴望。】
无论“焦虑”还是“忧虑”,在我们看来都是不好的字眼,甚至还跟精神病扯上了关系。诚然,焦虑症一向是精神疾病中不可忽视的一种病症。但心理学研究早已表明:过高过低的焦虑都会产生消极影响,而中度焦虑更有助于激发潜能,乃至促进个体学习动力,对个体成长具有促进作用。所以我们应该强调:极端的焦虑不好,但中度的焦虑是有利的,或者我们可以换个说法,那叫“危机意识”。
再者,谁对未来没有一点小期待?谁没有对未知的生活心怀一丝忐忑与恐惧?《圣经》说,飞鸟不劳作,青草不收获,老天爷照样养过它们呀!可这世间有哪只鸟儿没有为着这苟蝇苍孙的短短一生四处奔波觅食?哪棵野草没有为着或许终将枯萎的一生拼命往下扎根往上生长?它们并非如《圣经》所说的那样一生无为却总有老天爷赏饭吃!它们依然为饥饿和营养不良而忧虑,它们一生都在为此依然奔波劳碌,伤筋动骨。
所以,套用《圣经》的逻辑来说,人作为万物之灵,比飞鸟野草贵重许多。既然如此,难道我们不该为自己的衣食住行有所担忧,同时有所渴求吗?我们否定无作为的忧虑,杜绝极端的焦虑,但我们怎么可以全盘否定“忧虑”,并剥夺其在人类发展史上的重要意义?
所以《圣经》中的这段话的说法太过于片面。它实质上是以一种“满门抄斩千刀剐”的方式宣告天下:昨天化风而去,明天遥不可期;我们只需用一颗感恩的心,拥抱今天幸福的生活!——好一碗毫无营养,陈腔滥调的速溶鸡汤!
再者,《圣经》里的这段话忽视了时间的连续性,即将时间割裂成了一个个独立存在的单元组块。
“明天自有明天的忧虑,一天的难处一天当就够了”这句话的实质是什么?实际上你可以理解为:人的一生就是一个车间,每天都有不同的部件要组装,今天的任务指标组装完了,明天又会有新的组装任务,每天的任务都不同,且每天的任务都不相关联。
但试问人生真的这么简单吗?时间真的就可以被区分得这么精细仿佛前一秒与后一秒都呈现出一种彼此不相关性吗?你仔细观察身边的人与事你就会发现并非如此。有些问题是没办法一天就处理完的;有些忧虑的事情也是没办法一天就消除的,它会持续存在一段相对长的时间里,并成为这段时期里的一个主基调。打个比方,为什么我们会看到填高考志愿的时候会给你一段比较长的时间去考虑和选择?就是因为知道,选志愿这件让人忧虑又蛋疼的事情,我们这些弱质芊芊的凡夫俗子是不可能一天之内就搞定完事儿的嘛!它总需要时间去解决。在这种情况下你还敢说“一天的难处一天担就够了,明天自有明天的忧虑”吗?大家心里都清楚,你这所谓“明天”根本就不是《圣经》所告诉你的所谓简单的“ tomorrow ”,而是“for a long time”了。
所以《圣经》在这里误导读者自动忽略了这种普遍的情况。从而使世人割裂地,片面地看待时间,看待人生。于是才会出现社会上盛行的“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愁”的一套价值观;人们才会忘记何谓“好天收好落雨柴”,何谓“未雨绸缪”
最后回归到“该不该为明天忧虑”这个问题上,我认为“应该”。我们会为明天忧虑意味着我们承认生活往往不尽如人意,世界存在它的阴暗面。为明天忧虑往往不能使我们活得太轻松,却能让我们活得更舒服,做人更有风度。我们忧虑不能与未来的伴侣好好相处,因此我们会审视自己,不断完善自己。同时慎重择偶;我们忧虑旅途不顺,所以我们才会制定计划A以外的计划B,计划C乃至D。失去忧虑会让我们的期望值无止境无上限地飙升。不难发现,身边那些最容易一蹶不振的人大部分是乐观的人。“一蹶不振”是他们对人生过高的期望在突遭现实打击重创下的产物。
因此,有时候面对人生残酷如许,忧虑不失为治愈良方。只是要把控得住。我是说,要适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