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小朋友的天性特别喜欢玩沙子,今年的年休假毫无疑问又是选择海边。早上5:40起床,乘他们父子俩还在酣睡之时穿好运动装,出门看日出、跑步。当我站在涯边最高的岩石上,眺望这片泛着橙色微光的海,感受到一种从未有过的辽阔与包容。张开双臂迎接第一缕晨光,闭上双眼细听鸟声、风声、浪声,仿佛整个世界都是自己的。
这是一种“心流”的状态,心无旁骛、全神贯注,忘记自己的存在,忘记时间的流逝。在这个过程中,人会获得很大的满足感。就像看一本书时而潸然泪下,时而放声大笑。每当此时,心底的幸福感油然而生。其实这世间有很多种快乐与喜悦只能独自一人感知、体验。就便是孤独,学会孤独是幸福的必修课。
孤独和寂寞并不是一回事。寂寞是一种迫于无奈的虚无,百无聊赖地踱来踱去,想看书看不进去,看电影看不进去,听音乐没有心情,怎么办?好像一只要逃离樊笼的困兽一样,是一种无所适从的可怜,这样的状况称为寂寞,它跟孤独不一样。孤独是自成世界的一种独处,孤独是一种完整的状态,所以,孤独者是自成世界、自成体系,表现出一种“圆融”的高贵。孤独是一种境界。
孤独,在中国古文字里的解释: 孤是王者,独是独一无二,独一无二的王者必需永远接受孤独,他不需要接受任何人的认同,更加不需要任何人的怜悯,王者绝对可以在很平静的环境下独行。古代的帝王总是称自己为“寡人”或者“孤”,不是平白无故的。这里面包涵着高处不胜寒的骄傲和深深的孤独。
不必害怕孤独,而是接受孤独。因为孤独是不能避免的,就像顾城的诗句中说过的那样“没有一只鸟能躲过白天,正像,没有一个人能避免自己,避免黑暗。”孤独也不会因为我们的害怕而消失。所以既然无法逃避它,倒不如欣然接受它,与之和平相处。
不必抵抗孤独,而是创造孤独。我们不应该把孤独视作老虎,与之对抗。任何与自己对抗的行为都会让人陷入一种焦灼的恶性循环。比如,与失眠对抗,你将会彻夜难眠。因为努力进入睡眠反而强迫身体变得更清醒。
不必忍受孤独,而是享受孤独。强迫自己痛苦地忍受实在难熬,不如创造一些特别的方式乐享其中。李健在退出水木年华后,找了个偏僻的四合院住了下来。四合院很颓败,没有空调,冬天他得天天起来生锅炉。那些日子虽然清苦,照旧读书、听曲、弹琴、写歌。为了抵御寒冷,他写了《温暖》。多年后,鲁豫听到这首歌就哭了:“我在雨中听,在雪后听,在回家的车流中听,忧伤、平静、烦闷、快乐。我将不为人知的心绪全然交付给他的歌声。”这便是李健式的享受孤独。
孤独,不是怪癖,不是格格不入,更不是受伤后的隐退,而是心智成熟后自觉地独处。孤独应该是褒义的,丰盈的,充满力量的。接受孤独、创造孤独、享受孤独,因为孤独是生命的礼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