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一个城郊小书店的书架上看到了《赫尔曼.黑塞文集》,睽隔十年!我从架上取下它时,摩挲良久,而它那装帧简素的封面发出淡淡的辉光,也对我报以温情的回视,一时相对无言,百感交集,惟叹光阴明灭。不朽的书,站在岸上看时间之河里的人,而人已经风尘满面,老了。
把这部了不起的杰作又翻了一遍。如今旧书常摩,新卷不开,阅读很有限了,然鹅,能倾情阅读的书也已不多,有年纪大起来兴趣固化并枯竭的原因,木有办法,马齿陡长,神思涣散,不能再“发奋悦读,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了。 赫尔曼.黑塞的小说最喜欢的是《纳尔齐思和哥尔德蒙》、《悉达多》、《玻璃球游戏》这三册。其中就精美而言《悉达多》为最;《纳尔齐思和哥尔德蒙》则完全展现黑塞同时攀援精神和艺术两造的思索和体验;而《玻璃球游戏》是那种所谓“黑塞二极性”融浑后的顶峰之作。都是寓言性质的小说,似说人间事,实则浮出红尘之上。背景和渊源都取自沙门、修道院、学园这些超脱尘世的象牙塔世界。小说主人公遁出象牙塔,再返入俗世以提纯和发扬"灵性",上下求索,遍历尘缘之后最终皈依于"性灵的本真"。——寻求、得到,融合,升华,这种心路历程很贴近东方意趣。黑塞所标识的"父性精神"(开拓的理性的)"母性精神"(皈依的感性的)相互对立又演化的道路,也即著名的黑塞小说的二极性,也暗合我们东方阴阳分合的辩证思想。身为德国人的黑塞,其实是很精通东方思想的。这也是描写印度沙门的《悉达多》会成为黑塞流传最广泛小说的原因吧。
这部文集里,其余如《德米安》《荒原狼》《彼德卡门青德》这些小说,因用第一人称,阅读的时候代入感太强,二十来岁的时候喜欢,现在略觉火气太旺。或又因为自己也走了半程人生路,对青春的困苦犹疑颠扑,能报以会意一笑,却不会再身心纠激了。人必然要老去真是人生的大不幸,哈哈。
恩,赫尔曼.黑塞的所有小说,写作上都令人欣悦,因其观念上和表达上的美。 赫尔曼黑塞的小说以它一贯的两极性显得极具张力且丰富宽广,每本小说都是游历和归返,道路交错,但有精神之光照耀始终,使得那游历红尘的浪子一直不迷路,也使得那在学院里修持者的守望无远弗届。通常的翻译者和读者会把黑塞的小说归类于浪漫主义小说,甚至是感伤小说。其实不对的,浪漫主义的漫游小说,对俗世人生贬抑的态度明显,而感伤小说则对人间情事又太耽溺。这种品读,对黑塞超脱的,光辉的,清明的一面留意甚少。其实有些行走,不是漫游和流浪,而是皈依,是走向圆融的一个历程。
而且,努力脱离世俗生活向精神世界进发,只是黑塞小说的一部分,黑塞小说里有另一条完整的回归路,修习性灵的学习者,从象牙塔里出走,去游历红尘。在黑塞小说里,世俗生活和精神世界并不对立,反而是一种哺养,未经俗世磨砺的思想,不免失于空疏。同样,没有纯粹精神世界观照的俗世,则沦于平庸琐屑。智者不排距和抵抗俗世生活,走入喧嚣的市井,也不会就让一个学者就此沉沦。精神世界和俗世是像磁体的两极,相互吸引,相互施加影响。黑塞小说,书写的都是这种心灵乌托邦和尘世的最终靠拢和和解。黑塞在他的小说里一贯强调生活的“双极性”,灵与肉,身与心,精神和俗世,是不可偏废的互补,即“理想国”在雅典学园里,雅典学园在俗世里。
《玻璃球游戏》代表黑塞小说的最高成就,文笔淡泊,但是有那种睿智涵蕴的美。唯一的阅读障碍是,它的篇幅相对长。不过德语世界的教育小说,比如歌德的《威廉麦斯特的学习时代》、《漫游时代》,凯勒的《绿衣亨利》,T托马斯.曼的《魔山》,无一不是一本庞杂的大书,盖因完整、丰满的人格其成长史乃是缓慢的、兼收并蓄的。对《玻璃球游戏》的阅读可能是要极大的耐心,因为小说太重心理体验而在情节上生动稍逊,何况玻璃球游戏还不是普通意义上的叙述故事的小说。对于阅读来说,只好将此当作一次考验,完整描述个人成长史的小说 好像没有不卷帙浩繁的,要阅读这些鸿篇巨制,只好低首下心。关山难越,且无捷径。
《悉达多》则是黑塞流传最广的小说,也是最美的。影响过上世纪从三四十年代到七八十年代整整两代人的杰作。书写一位印度婆罗门青年一生的修持之路。 《纳尔齐斯和哥尔德蒙》:黑塞的“准基情”小说,书写两位青年才俊,一位修道院修士和一位漫游艺术家的故事,最能体现黑塞小说特色的小说。 特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