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3日
薛兆丰:
公地的悲剧
读万维钢”自信“的文章有感:
这篇文章让我想到:过度自信和失去自信都不好。那该怎么办?联想到行动力:如果没有稍微过度自信一点,你不会行动(我开公司就是这样的),但是在行动起来之后就要不断寻求反馈,检查自己的行动效果,这样就会避免失去自信(因为频繁反馈令你对自我的判断比较准确)。
读吴伯凡“超市”一文有感:
ALDI超市就是把事情做到极致。极致背后必须是聚焦,一切都是为了一个O。否则必然“大而全”,反而效果不好。
6.14
读吴伯凡“伞兵思维”有感:这篇文章讲的就是做一件事时心理上认知的一种”环境“和”底线“。比如”大不了失败了就回去讨饭“,”伞兵生来就是被包围的“。我联想到了做一件事的O。我在关于失败和成功的关系的一篇文章里说过,一个好的O就是让你做事的时候nothing to lose。也是类似的概念。我们把每天看五篇文章做目标,很快就会懈怠和放弃(因为你有时会做不到)。如果你把从五个牛人那里“偷艺”让自己快速成长当做目标,就会更有动力。
读熊逸“比比谁更损”有感:1. 这里讲到老子的文章是说给统治者听的,所以你不明白这点就读不懂老子。这个就和伞兵思维里的观点很像了:你要设置正确的语境和背景。虽然老子可以用在很多领域,但是脱离当时的背景而过分引申,就会南辕北辙而不自知。2. 熊逸对老子的几个看法和POA思维很有关联:- 道家很简单,半个小时就能明白,POA也是如此。- 道家思维的目标(O)是“取天下”,所以发展出这一套理论(A)。“无为”和“无不为”都是一个O:取天下。- “为道日损”是在政策层面上而言的,并不影响统治者吃喝玩乐。同样的,我们在用POA思维的时候也是”一事一议“,一件事有一件事的O,和另一件事可以是不相干的。把不同事情的POA分开对待,恰恰是专注于O的表现,不会混杂不同的O在你的思考中。讲的是政治(也就是管理),要“无为”少做
6.16
读熊逸“无为而治的限度”有感:
1. 这篇文章很好地解答了昨天我对薛兆丰专栏文章的疑惑:小社会vs.大社会,低流动性vs.高流动性,低利润vs.高利润。这些情况的不同都会决定公地悲剧是否上演。
2. 再次强调了我们去理解某个人的言行(哪怕是老子这样的牛人名人),也要回归他提出这个理论时的背景去理解,回归到这个源头,才能够不人云亦云,获得真知。至于基于这个人的原始观点再引申和发散出去,找到更好的真知,是另外一回事。比如搞明白老子的理论其实是假的”看不见的手“,其实你会对真正的”看不见的手“有更深的理解。
3. 名人牛人如老子孔子,也有极强的历史局限性,那种认为可以”半部论语治天下“的回到故纸堆里找到应对未来世界的法宝的想法(不加以自己的理解和发展)可以休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