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寒地冻,我们细细品味网师园,不亦乐乎?
清水一滴站在半山亭,说我们要记住,半山亭不是半亭,它是因为亭旁作为云冈余脉的黄石假山,就如半座山而得名半山亭,而不是此亭本身是半亭。我们仔细观察,这明明是一座方亭哦!我们看亭顶,三边是弓形轩,中间是船篷轩,我们看地面,长宽距离相等,是方方正正的方亭。
这个观点有点颠覆大家原有的概念,原以为这就是一个半亭啊!清水一滴说之所以大家会以为是半亭,是因为亭子靠着撷秀楼,它的两个翼角没能伸展开去,但其实它还是一个完整的方亭。
我想起手机里有网师园的航拍图,打开来看半山亭的屋顶,果然,它的卷篷歇山顶并不是基本上是完成了大半,只是缺了两个翼角。这也是一说吧?有点道理。
每位学友的分享常常有新鲜的观点冒出来,令人脑洞大开。清水一滴关于半亭的说法,让我在之后的走读中,更加关注着亭子的形状。殿春簃小院中冷泉亭,站在殿春簃前月台上观察,冷泉亭的攒尖顶中断在当中,一半消失在西边墙壁中,确乎是个半亭了。
天然的殿春簃解读精彩纷呈,疏朗的园中空间,渔网形的铺地,到涵碧泉边地上的鱼和虾,处处是旱园水作的手法,站在园中,仿佛身处水中。
天然还解读了殿春簃小院中太湖石假山的几起几落,从西北角开始蜿蜒向南,到正对“真意”砖额门处,出现第一个高潮,一座姿态挺拔的太湖石峰,正是当年何澄站立拍站处。然后又绵延向南,过冷泉亭后忽然跌落成涵碧泉,再沿南围墙往东,在正对殿春簃大门时,达到第二个高潮,更高的一座太湖石石峰亭亭玉立。到园子东南角上有一处布隅,再沿东墙往北,近真意门处,有一座湖石假山,堆叠得小巧玲珑,甚至还有穿墙而过的一小峰,据说这个叫破隅。
最妙的,是天然分享的园中“三过”,藏路于峰、藏泉于谷、藏洞于山(岭)。太精辟太精彩了!
婉如清扬是资深的英语导游,金牌导游。她带外宾无数次来到网师园,整整二十年,她还是苏州市旅游局英语导游的培训师和考官,专业加努力,她的分享一下子抓住了大家的眼球。
婉如清扬站在旱园水作的殿春簃庭园中,让大家想像一下,这空旷的水面上,四周的太湖石像不像周围腾起的波浪?我们望向四周,果然那太湖石峰如白花花的浪尖,在周边逶迤前行……
今天的分享高潮叠出,老末兔解读看松读画轩,一切景语即情语,园主种植每一株植物,都是他心情的表达,我们站在看松读画轩向南望,满目的古树,900年的古松,200多年的白皮松,100年的黑松,还有年轻而美丽的木瓜海棠、垂死海棠,这里有古与雅的结合,文震亨说的,古了才能雅,有了古雅才有隐。
对啊,渔隐、网师,追求的就是隐啊!看来我们是有点摸到园主的脉搏和意愿了!
朱嫣说,有人说殿春簃中三幅框景分别为夏、秋、冬,而春天恰恰就在殿春簃庭院中,尚留芍药殿春风。
如水老师站在月到风来亭中,讲这亭中美景条分缕析,归纳成三点体会,娓娓道来。坐了满亭的学友们听得若有所思。
有着美妙舞姿的哈哈老师,往濯缨水阁中一站,就给人美的感受,娇柔的语音语调,让人从普通话中也体会出吴侬软语水样的温柔。
最美苏州诗班长董,解读小山丛桂轩,解读琴室的佳妙处,庭前的湖石嵌壁山、200年树龄的枣树、350年的古桩石榴大盆景,百看不厌,百说不烦。
走读中经常有知识的矫正与更新,殿春簃冷泉亭中那块石头,之前经过沈老师的辅导,来龙去脉都清晰了这原来是耦园女主人放在“山水间”的石头,民国时被费树蔚得到,搬回了他桃花坞的家中,到1958年重修网师园时,移到了这里。
天然分享时说这块石头是灵壁石,我在各种书中看到不同的说法,有说是灵壁石,有说是英石,因为不懂石头,我们都不知道哪个是对的。
清水一滴在广东生活了几十年,她说我已经敲击测试过了,我可以负责任地告诉你们,这是块英石,而不是灵壁石,她是从敲击声和观察石头质地中辨别出来的。
我也想起了博学的金玉老师强调过这是块英石而不是灵壁石,这回记牢了!
走读中常常有讨论,彩霞池的理水妙不可言,沈老师说园林部门曾经想把各个园林中的池中水抽干,清理水池,独独网师园的水永远抽不干。我们说耦园是现存苏州园林中唯一通外河的园子,那是肉眼可通,网师园这里还有肉眼不可见的沟通,虽然不知道哪里有活水进来,但这彩霞池的水确实是活的。
我们的疑惑是,苏州园林的水系一般是从西北角进来,为水头,向东南方出园,那是水尾。那么,为什么磐涧、待潮和那小巧的闸门、精致的引静桥,都在东南角的水尾而不在西北角的水头呢?
前天网课沈亮老师也说水是从小山丛桂轩南的湖石假山处和云冈黄石假山处出来,涌向宽阔的水面。
这是为什么呢?
易不易说,我觉得所谓潮,是逆水流而走的,它涨潮时,就是从水尾涌向水头处的。
我们想起耦园主人沈秉成“环砌微波晚涨生”,也许,是有点道理?
科学盲的问题,听起来有点可笑,但是我们讨论的态度非常认真。一群年过半百的白发学友,还有着如此的好奇心和书知欲,也算得上是同龄人中的异类了吧?而我们乐此不疲。
这样的走读网师园,我们要连续四天,接下来的三天,网师园中都会有我们的身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