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这不是吃相不吃相的问题,这些手下第一次服侍他的早膳,对孔明先生根本不了解。
孔明听得手下人的禀报,知道与文人舌战已不可避免。虽然自己对东吴文人大多数有所了解,但毕竟不够,现在趁吃酒之际,好好思索一下,理一理头绪。免得临时手忙脚乱。
考虑一下,文人有可能哪几个出场,又出哪些难题,自己又要用哪些话儿驳倒他们,并用什么话去压服他们。
因此,他自敬自饮,自言自语:“嘿……!他们要是用这番说话,我便如何是好?”
他呷了一口酒,略作思考:“呃也……!只要如此这般,就能对付他们。是呀!嘿嘿嘿……”
他又将酒盅提到手里,忽又放了下来:“要是他们用这一番话,那我便怎样呢?呀呀呀!只须如此如此,又能败中取胜的了。”
复又提盅在手要喝酒时:“啊呀……这样说,我又完了。”
“喔唷……只消这等那样,又可转危为安了。”
外面的四个手下人,从门缝中看到诸葛亮一个人在说话,感到十分恐惧,汗毛直竖。里面只有他一个人,怎么会说得那样起劲?
原来,孔明就需要这种聒静的环境,没有干扰,思量出绝伦妙计来。
孔明见酒已饮得差不多了,对策也基本上想好了,就把门一开,关照手下人送饭进来。孔明又吃了二碗半饭。
为何要说得如此清楚呢?就是为了说明诸葛亮此时还处于年轻时代,正是精力旺盛,血气方刚,相助刘备得天下的黄金时期,故而他饮食与一般青年基本相同。
直要到六出祁山,孔明老了,身体已衰弱,每日只吃一顿饭,而且只能吃小饭碗里一小碗。
当时,他与魏国统帅司马懿对峙祁山。司马懿为了与孔明屏时间,持而不战。
诸葛亮派人送去一套凤冠玉衣,讽刺司马懿是女人,用此“脂粉计”激杠司马懿。
但是,司马懿不但不中计,相反把凤冠玉衣穿戴在身,再命人送一只碗给诸葛亮,这只碗小得只能放一口饭。
暗喻你诸葛亮说我是女人,可是女人身体还好;可惜你男人只能使用这“一口”之碗,吃这么一点点东西了!换句话说,就是老朽无能,死期不远,看你还有多长日子可活!名谓:“食少事烦,岂能久乎。”
现在,他已酒足饭饱,精神抖擞。命手下将酒菜收拾停当,便立起身来,四个家人送至大门口,跟了鲁肃派来的手下人,一路往吴侯府而去。
来到府第大门口,手下人站住:“军师,吴侯府已到,我等手下人不能入内,请军师自己进去吧。吴侯升堂么,你叫值堂官报进去,要是不升堂,你往右边是官厅,乃是武将聚集的地方,往左边便是迎宾馆,乃是文人闲坐的所在。军师是文,应该到迎宾馆。”
“不劳关切,本军师明白。”
“那末,小的告退了。”
“退下就是了。”
让鲁肃家人走后,孔明一手执扇,跨入孙权府第。
刚走得不远,只听得里面一阵急促的脚步声:“噔——!”
孔明想,在此府第是谁这般走相?好不自尊!我孔明没什么脚掌,不要被这莽撞之人冲倒了。要紧闪在一旁。
等来人走近,抬头一看,不是别人,而是自己的兄长诸葛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