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策》的书卷终于揭到了《秦策》,一改《东周》、《西周》委曲求全,小心翼翼过日子的窘迫之像。一个生猛凌厉、锐气十足、威震四野、横扫六合、统御八荒的秦国扑面而来。然而从中原诸侯羞于启齿的西陲蛮夷小邦,到问鼎中原、号令九州、一统天下的霸主。秦国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从秦之先祖秦非子(嬴姓)因养马善驾有功,被周孝王封于秦地(今甘肃天水),为天子卫戍西境,抵御西戎开始,秦国的历史就像一条曲折但奔流向前的波浪线,时而高亢、时而低垂。其间不乏曲折、苦闷、凄凉、怨愤、无奈、失败。
烽火戏诸侯,周幽王把自己玩死了,面对岌岌可危的天下,秦襄公率兵平乱,驱逐犬戎,并护送周平王迁都洛邑,开启了东周列国时代。而秦国也因此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诸侯国。再后来,从秦穆公春秋称霸(春秋五霸之一)到秦献公石门大捷的这两百多年里,秦国不满足蜗居在西陲贫瘠之地,它想要追求中原的富庶与繁华,更想进入天下的权力中枢。却因经年累月的穷兵黩武,导致国力衰竭,东进的步伐走的踉踉跄跄。而当时的天下诸侯,依然瞧不起秦国,觉得怎么能让一个野蛮人进入我们的朋友圈,于是大家伙联起手来,驱赶、打压秦国。秦国不仅没能攻城掠地,开疆扩土,反而被打的积贫积弱,甚至有亡国倾覆之危。
这样的日子受够了,在秦献公执政的23年中,他殚精竭虑,甚至不惜亲冒矢石之难,上阵搏杀,为的就是能改变秦国命运,重现秦穆公时期的强盛。然而秦献公的夙愿尚未实现,就撒手西去了。继位的秦孝公秉承了君父遗愿,继续励精图治。
人才!秦国最缺什么?是人才!秦孝公对秦国人才匮乏深有感触!求贤令横空出世,它寄托了秦孝公对人才的渴求,也寄托了他改变秦国的决心。山东六国的士子们,被优厚的待遇所吸引,接踵而至。
卫鞅也来啦了!但却来的不是那么光鲜可人,他是逃亡而来的。卫鞅原是卫国人,怀着小小的梦想来到魏国国都大梁求发展。运气不错的他,被招揽进了魏国相国公孙痤的府邸。一边学习、一边工作、一边侍奉相国。渐渐地,这个踏实勤快有眼色、聪明伶俐有悟性的年轻人,引起了公孙痤的注意,并刻意的培养和历练他,这段时光对后来的卫鞅影响深远。公孙痤病了,需要找个接班人来辅佐魏王,于是向魏王推荐了卫鞅。只不过,却因此给卫鞅带来了杀身之祸。他建议魏王要么对卫鞅委以重任,言听计从;如若不用,就杀掉,免得卫鞅奔赴他国,成为魏国大患。魏王觉得重用卫鞅,太过儿戏,不过杀一个人还是很容易的。魏王杀机刚起之时,卫鞅早已闻风而逃,进入了秦国。
经过一番迂回曲折,卫鞅终于和秦孝公成了最亲密无间的政治伙伴。他以《强秦九论》为纲要,分两个阶段实施变法改革。秦国一改颓势,国力军备得到了极大的提升,民心民力被释放出来,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卫鞅因功被封为商君,封地商於(今陕西商洛境内),商鞅之称由此而来。商鞅变法以及他最终受车裂之刑的结局,在诸多的文献典籍中被详细记载,艺术作品、民间附会也多有演绎。而商鞅变法与法家思想也在争议中,被广为流传,津津乐道。
依个人观点,我觉得商鞅变法及法家思想,应该值得企业思索的重要价值在于三点。
第一:规则的建立与体系的维护。长久以来,很多人对法家思想的理解停留在严刑峻法上,而忽略了它的核心价值所在,即规则建立与体系维护的精神。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使秦国国力大增,商鞅虽结局惨烈,但是商鞅新法的内容却被后续的秦王和秦国不折不扣的传承与执行下来,最终横扫六国,天下一统。
法家强调规则的执行,而且是严格的执行,严刑峻法只是为了规则能够有效实施的一种手段。在出土的秦兵马俑及秦军兵器上,我们能够看到工匠的名字,这也许就是最早的“责任落实到人吧”。秦军的兵器采用统一的标准,并且将责任落实到了每一个具体的工匠,确保了工序、质量的严格管理。
学习是为了思考,思考是一个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过程。严刑峻法实不足取,但规则建立与体系维护的精神对企业而言,却是裨益良多。
第二:企业在进行管理变革时,应该关注的四个要素。商鞅变法中有奖励耕战、严禁私斗的内容。变法之初,秦国世子嬴驷因私斗触犯新法,商鞅得到了秦孝公的鼎力支持,对世子的两位师傅——嬴虔处以劓刑(割鼻)、公孙贾处以黥刑(脸上刺字),由此得罪嬴驷(为后来的车裂之刑埋下仇怨),但秦人私斗之风由此而止。商鞅变法之所以能够成功,主要归结为四个要素:1、变法的内容顺应了当时奴隶社会逐步崩溃和封建社会开始形成的历史发展趋势。(变法的针对性、适用性)。2、变法得到了最高决策者(秦孝公)的支持和信任,且这种支持和信任具有很强的一贯性。(决策者的坚定性和持久性)。3、变法极大的调动了民众的积极性和参与度,百姓拥护新法。(变法凝聚了良好的民众基础)。4、商鞅及其带领的变法团队的坚决贯彻和落实。(执行者的坚定性、执着性)。
四个要素缺一不可,才使新法发挥出了强大的力量。中国历史上的著名变法不在少数,诸如北魏孝文帝改革、宋代范仲淹的庆历新政、王安石变法、明代张居正改革、清末的戊戌变法。其中失败者汗牛充栋、成功者寥寥无几,而商鞅变法可谓是历次变法中最为彻底、成效最为显著的一次大规模变革。当我们仔细的去对比这些变法的历史背景、发展过程、最终结局。不难发现,最高决策者的支持和信任,是改革能否取得成效的关键所在。企业中的很多改革和调整,在起始阶段,最高决策者都是信心满满,投入极大的热情和支持,但随着改革的推进实施,最先发生动摇的,也都是他们,从而导致改革戛然而止。创新、发展、求变,不是一句口号,是需要拿出壮士断腕的勇气,才能除旧革新。
第三:决策者不能失位。秦孝公给予了商鞅极大的信任,将治国理政的大权毫无保留的交给了商鞅,自己在幕后默默地强力支持,才使得商鞅能放开手脚,推行新政。这点固然值得称赞。但随之而来的问题是,商鞅在接受了权利赋予的同时,也将所有的不利结果包揽了下来,以至于秦孝公死后,商鞅无可庇护,落得个车裂惨剧。在企业中,如果能够遇上一个秦孝公式的老板,对于很多职业经理人而言都是幸运的。但老板们需要注意的是,在推进改革的过程中,要适时地走向前台,承担起自己的职责。一则可以避免出现“世人只知商君之法,不知秦王之法”的局面;二来,也能为职业经理人分担来自不同方面的阻碍和压力。毕竟,在当下众多的民企中,干掉老板的可能性微乎其微,但因变革而导致利益得失时,挤兑走一个高管或中层的情况,还是普遍存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