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去年有段时间,小茗同学刚上学前班,开始拿笔学写字,那些拼音字母写得歪歪扭扭,数学也是很差。我当时很着急,和一位朋友聊天吐槽:“这孩子怎么这么笨呢,十以内的加减法掰着指头还算不清,真替他着急!”
朋友开玩笑说:“看把你焦虑的,1+1=2都算不出来又怎么样?将来总要会的,你见过哪个人长大了还不会加减法吗?”
我一下子就笑了,当然并不是赞同朋友的说法,同一个技能掌握的年龄段不同,自然是有天壤之别的。不过我也明白朋友的意思,他只是提醒我,纠结短期内的结果其实毫无意义。
那个朋友后来批评我说:“作为一个家长,你其实是不及格的。你管得太多了。”
我当时有些不服气,和他辩论了很久。
我自认为还是一个比较用心的母亲,怎么就成了别人眼里的“不及格”?
不过,随着认知的升级,我慢慢发现,朋友说的其实很有道理。
而我后来尝试着在小茗的教育上面一定程度的放手,也让我尝到了这种教育方式的甜头。
02
我以前在谈到锻炼身体的重要性的文章里也曾顺带提到过,历史上几个有作为的帝王比如汉武帝、唐太宗,武则天、康熙、乾隆等,他们都有个共同的特征,就是身体好,活得时间长。
但是你再细细对比会发现,这些人除了精力旺盛,还有一些其他的共同特征:智商超群、勤奋努力、野心勃勃、谨慎理性......
这些特点,本质上都是先天的,后天的教育的因素其实不大。
以前小茗有一些小毛病坏习惯,当我板着脸教训他的时候,我爸总是跟我说“树大自然直”,长大了就好了。
我当时很气愤的,觉得我爸太惯孩子。现在仔细琢磨,这话有一半是对的,但有一半我还是不赞成。
因为,一棵树能不能长成参天大树,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除了自身基因的好坏,还有生长环境。一颗种子种在肥沃的土壤中,和种在干涸的沙漠里,会有两种截然不同的结局。
同样,一个人能不能成为一个优秀的人,有先天条件的制约,也有后天环境的影响。
如果我们理性地把孩子比作一颗种子,那么我们家长要做的,其实就是浇水施肥,拨出杂草,提供好的土壤就行了,给他提供生长所需要的健康环境,而不是拨苗助长,更不是代他成长。
03
《儿童教育心理学》里面引用了这样一个童话故事:癞蛤蟆遇到一个长有千足的动物,并马上注意到这个千足动物有种值得关注的能力——能很好地支配1000只脚先后迈出顺序。于是癞蛤蟆便询问它如何处理好这一千只脚的先后顺序?千足动物开始思考并观察自己如何依次迈出这些脚的,结果一注意这个问题,他竟然也不知道该先迈哪一只脚出去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道理:试图去控制生命的每一个运动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只有任凭身体自由挥洒,我们才能创造出艺术作品。
但是孩子毕竟还小,不可能无师自通,让其自由成长也并不是甩手不管。
那么哪些内容是必须教的呢?
一、教给他原则性的问题。哪些事情可以做,哪些事情是绝对不可以做的。
二、要教给他是非观。哪些品质是好的,哪些品质是不好的;什么行为是对的,什么行为是错的;什么样的选择无所谓对错,但是道德会偏向于哪一面。
三、帮他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我们追求的是什么,什么样的人生才是有意义的人生。
当然,随着他的成长、对这个世界认识的加深,他也会形成自己的三观,长大后他会对这些认知或多或少做一些调整,但最初的认知启蒙,对一个孩子今后成长的轨迹有很大的影响。
我们常说“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但其实找准跑道更重要。
具体到每一件事情,我们要怎样教,才是正确的教呢?
一、教方法胜过教结论。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我们现在教是为了将来不教打基础。所以我们教孩子一件事情,教给他做这件事情的过程和技巧胜过直接告知他结论;但更高级的教,是要教会他怎样科学掌握学习一种新技能的能力。学做这件事情和以前会做的什么事情有什么关联吗?以前做哪件事情的经验可以借鉴到这里......教他归纳总结万事万物之间的规律,其实就是教给他学习的能力。
二、启发他自觉地动脑筋。遇到一个难题,不一定要先急着教,而是鼓励他去试探,去想办法,试着自己解决,让他品尝到动脑筋的快乐、解决问题的喜悦,养成动脑筋的习惯。
三、你想要他成为什么样的人,你自己先成为那样的人。一流父母做榜样,二流父母做教练,三流父母做保姆。你的孩子不会按照你的要求成为你想要成为的孩子,而会对你行为进行模仿。
这样的教法,其实很累,孩子小的时候理解能力和动手能力都比较弱,最省事的是需要动手的事情直接帮他做了,需要引导他思考的时候直接把答案告诉他。但刚开始好走的路往往会越来越难走,而刚开始看似难走的路,却会越走越宽。
所以有的家长总是抱怨自己的孩子小时候挺好长大后却后劲不足,而有的孩子小的时候很一般,大一点却成为成功杀出的一匹黑马。能力的提高和外在体现也有个发酵的过程。
04
李笑来《财富自由之路》这本书中提到设计只要做到两点就可以打败大多数人,那就是:简洁,留白。
我觉得,好的教育,也应该适当留白。
不管是教什么,还是怎样教,我们都不应该亦步亦趋。而是给孩子一定的自由度,画个框架,让他在框架内自由发挥。
曾有朋友问我,要给孩子看什么书?我说你可以建议他看名著,但是不要强迫他,多买一些书丢在家里,孩子爱看什么书就让他看什么书吧。
生他,但不占有他;让他生长,但不主宰他;不是把事情做出来,而是做好各种准备,静待美好结果的发生。这才是最恰当的父母之爱。
我想起一个调查:我们中国孩子的崇拜对象,有伟人,有明星,有作家,有历史人物,却很少有崇拜父母的。但我们却屡见有人培养出一个瞧不起自己父母的孩子。
《冬吴同学会》有一期节目中,我听到这样一段话:教育当中最重要的部分是家庭教育。优秀的孩子都是天生的,优秀的家长都是被孩子教育出来的。所以,一个家长如果能抱着把自己教育成优秀家长的心态来教育孩子,那就更能挖掘出孩子天生的优势。
你养花,其实是花在养你。你给出爱,亦得到爱。教育孩子,从来都是一种自我教育。
纪伯伦有一首诗歌《论孩子》,我特别喜欢
你的孩子,其实不是你的孩子,
他们是生命对于自身渴望而诞生的孩子。
他们通过你来到这世界,却非因你而来,
他们在你身边,却并不属于你。
你可以给予他们的是你的爱,却不是你的想法,
因为他们自己有自己的思想。
你可以庇护的是他们的身体,却不是他们的灵魂,
因为他们的灵魂属于明天,属于你做梦也无法达到的明天。
你可以拼尽全力,变得象他们一样,
却不要让他们变得和你一样,
因为生命不会后退,也不在过去停留。
你是弓,儿女是从你那里射出的箭。
弓箭手望着未来之路上的箭靶,
他用尽力气将你拉开,使他的箭射得又快又远。
怀着快乐的心情,在弓箭手的手里弯曲吧,
因为他爱一路飞翔的箭,也爱无比稳定的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