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于忍不住,我还是入手一套《刘震云作品选》。
人们常说学写作,最好的途径就是仿写,和练书法一个道理,仿得多了,时间一长,有了自己的一点点风格,这事儿也就算成了。写作以来,我一直都是碎碎念为主,不成章法,即使买了很多指导写作的书来看,却好比高薪请了一位游泳高手做教练,老师水平很高,可一直在岸上讲,不下去水,始终只是纸上谈兵。
打定主意,准备仿写。可看了很多作品,感觉风格都很高大上,文字功底都很厉害。青年时期的偶像路遥先生的作品,看了几遍,感觉模仿不来,路遥先生很会写景,将一切情语溶于景语中,很多时候已臻于无我之境,实是令我难以企及。想来想去,感觉刘作家的作品貌似语言比较平实,写景也不多,感觉好像比较容易,至少在语言表述方面看起上手比较容易。这么讲,不是说刘作家水平低,刘作家的作品,初看文字不是很精美,一读下来,满篇透漏着智慧,谋篇布局十分精巧,环环相扣,精彩绝伦,在我看来,最典型的当属《我叫刘跃进》。再加上魏老师讲过,学习一个作家,要全面的学习,从他的作品的变化,如此一来购买《刘震云作品选》,反倒成了成本最低的学习方式,一百八十多块钱,真划算。
上手先读《一地鸡毛》。开篇小说《塔埔》很有代表性,应该是刘作家早期作品,明显感受到带有自传体性质。初读甚至有些平淡无奇,语言也没有那么华美,主要讲述的是那个年代一群农村青年准备高考,追逐梦想的故事,伴随着一段懵懂的青年男女感情。看完第一遍,我甚至有些看不起这篇小说,如此平淡无奇,怎能谈得上小说。起承转合没那么明显,就连冲突都是那么平淡,无非就是些复习却没有书的困境,感觉不是那么惊心动魄。某度一下这篇小说,直接让我惊掉下巴,这篇小说可谓获奖无数。
猛然间,我又想起刘作家在某网站上的一段访谈。刘作家自己主动爆料,有人批评他的作品没有起承转合。刘作家来了个解释,大海与河流,河流看起弯弯曲曲变化很多,大海表面看起平静,其实深层也有着数不清的暗流与涌动,看作品不能只看表面的起承转合,人的内部心理变化这些更深层次的起承转合需要更好的品味。
如此一来,刘作家参加高考的故事能写篇小说,是不是意味着我的经历也能写篇小说。虽然刘作家后来考的是北大,但《塔埔》里面并没有讲结果,只是备考与考试的故事。仔细分析下,仿写这个还真有很大可能性。
我参加高考的年代也是有个重大变化。当年改革由原来的文理分科,改为考大综合,对于已经文理分科两年的学生来说,是个很大的挑战。我读书的地方也是在一个镇上,班里也有好几个特点鲜明的人,如果说有所欠缺,那一定是欠缺找书和一段青年男女感情,不过可以合理虚构下。真写的时候,不一定是找书,感情也可以略微修改下。
想着《塔埔》,我仿写的名字干脆就叫做《曲沟》。